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影像特區﹕不租不賣的寮屋生活

影像特區﹕不租不賣的寮屋生活


【明報專訊】德姐,因高鐵工程而家園被。不過,她絕對不同意鄭汝樺輕率的以為,被安置上樓是改善生活。德姐向政府申請了復耕牌照,正在她出生、成長、結婚、娶新抱的錦田八鄉一帶,覓地重建耕住合一的家園。60年了,打從他老爸在這裏落腳,德姐的家穩穩紮根在這片土地上。


寮屋不壞


德姐一生都居於寮屋,坦言從沒想過上樓。提到寮屋,我們總會聯想到木板鐵皮、水火二險等等,但走進德姐的家,與上述一般印象完全沾不上邊。主屋由5呎高圍牆保護,園內寬闊,一棵幾十年的龍眼樹綠葉成蔭,既供美果,也涼快身心。園內左右都有水池,一邊養有數隻大烏,夏天會吃龍眼樹掉下的果實。另一邊的水池,用以清洗即將出售的農作物。主屋是500呎兩層平房,屋前有簷篷,她常坐在園子裏處理收割回來的農作物,或清洗菜蔬預備晚餐。後方有一間較小的單層房子,是德姐已婚的長子兩口子的住處。


現在居住環境舒適,其實得來不易。德姐在豬欄出生,成長於豬欄改建的小屋,老爸窮得沒有錢請執媽,臍帶也是老爸給她斷的。德姐結婚之後入住夫家,一間大一點的木屋。1979年,德姐肚裏懷即將出生的女兒,8月2日,荷貝正面襲港,那間大一點的木屋在猛烈的風勢下整間被吹走,幸好家人沒有傷亡,然而,她的女兒就與她出生時同一命運,第一個家,也是豬欄。


房子的成長歷史


由於有這些不平凡的經歷,德姐認為建屋一定要建經得起風浪的磚屋。這間寮屋由1985年開始申請建造,到1991年正式入伙。 城市人儲首期買樓,德姐以種植儲得2萬元買下土地,然後一切歸零,又再辛勤種菜,幾年後儲得6萬多元開始建屋。當時政府已收緊寮屋政策,德姐一家所住的房子是以白鴿屋名義申請興建,但動工就是砌雙磚牆,打再大的風也不怕。於是,雙磚屋外框完成,第二次的積蓄也一點沒剩。要入伙?還要先裝修,要裝修?還是要再次儲錢。


由申請到建造及裝修,這間寮屋用了6年時間分3個階段慢慢成形。最初裝修簡陋,就一把木梯搭上二樓,電視放在梯前,一家人一格一格佔坐梯上看電視,誰也不擋誰。但木梯斜放佔空間太多,後來輾轉改成正式的樓梯模樣,從前放梯的位置現在放餐桌,一切痕都看不出來了。


入住不久,德姐丈夫林先生患上重病。德姐友人懂風水一二,為德姐看過房子,說她住屋座向犯五黃,她把主屋原本向正南的大門口改向西面,與圍牆鐵閘方向相同。改建門口座向雖然繁複,但為家人日後的生活平安,還是照做。


廚房和主屋本是分開建造,各自有獨立門戶進出,有一窗相通,後來德姐覺得不方便,就把窗口改裝成為廚房與主屋之間的門。20年居住期間,屋外增建了簷篷和士多房,園子裏的果樹開枝散葉,孩子成家立室。


何謂「置安心」


那時,德姐正當盛年,以6年時間規劃寮屋,打後的20多年,改建座向,修整樓梯、加建簷篷,優化廚房,替兒子在旁邊再建一個小型的安樂窩,就算是路人甲乙,隨便探頭一看,都要讚歎德姐的美果寮屋。美果寮屋價值重於豪宅,但與那媒體裏一再出現的「豪宅」有根本性的分別。德姐常惦念幼時眼中父親的辛勞模樣,高瘦的身影在田裏耕作,走投無路時用僅有的幾毛錢乘車去向妹妹借錢(但被拒絕)。家人間唇齒相依的歷史軌,構成的並不是炒賣價值或萬元呎價,菜園村持續一年多的抗爭,核心價值是﹕「不遷不拆」。德姐企圖保衛的,不是一個隨時可租可賣的單位,而是她既不出租,也不出賣的「家園」。


文 陳秉鳳


圖 波子


編輯 楊泳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