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田北俊﹕2.2萬億儲備再多無用 解決深層次矛盾更重要

田北俊﹕2.2萬億儲備再多無用

解決深層次矛盾更重要


【明報專訊】香港特區政府坐擁2.2萬億外匯儲備(當中財政儲備佔5099億),但700萬人生活水平是否定必具保障﹖我本周一於策發會提出,香港10年來儲備以倍數增長,但為何市民、尤其基層人士生活卻未見改善、甚至每愈下,政府理應善用儲備回饋市民。特區政府最不缺是錢,奈何墨守成規一代接一代做守財奴,庫房水浸卻對市民福祉錙銖必較,導致香港貧富懸殊冠絕發達地區。老無所依、基層收入市民窮困愁苦,民怨載道,庫房的數字再漂亮,對弱勢社群而言都是白雲在青天,可望而不可即。


政府孤寒成性 理財不善


香港採用聯繫匯率制度,需要較充裕外匯儲備穩定貨幣匯率,但目前水平是否過分龐大呢﹖香港回歸時外匯儲備6367億元,今年截至6月份已高見2.2萬億元,人均外匯儲備每人約28萬港元,人均之高全球僅次於新加坡。香港擁有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額,除了追逐排名外,有何實際用途,還要累積至多少才算足夠呢﹖


另外,財政儲備的水平高企已跟前兩任財政司長的說法背道而馳。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曾宣稱足以應付12個月開支為儲備的適當水平,而現任政務司長唐英年出任財政司長時的說法是﹕「應否繼續維持儲備於12個月政府開支總額,不同人有不同意見,儲備毋須不斷增加,只須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到了現任財政司長曾俊華接任,便改口稱儲備「愈多愈好」。香港是一片福地,有中央政府支持,毋須支付外交及國防開支,又極少發生嚴重天災,現行財政儲備明顯已遠超於實際需要。外匯及財政儲備水浸,反映政府孤寒成性、理財不善之餘,更表露政府沒有勇氣承擔責任,不敢動用儲備發展社會、照顧弱勢,寧願留近身錢,保障自己任內經濟的穩定,以致儲備愈留愈多,甚至自我麻醉,形容此舉是為香港打穩經濟基礎。


政府靠嚇 誤導市民與我


「未雨綢繆、量入為出、積穀防饑、審慎理財……」政府將過分保守的理財原則包裝得冠冕堂皇,但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例必過分悲觀估錯,由特首曾蔭權當財政司長起,這個傳統至今未有改變,一直靠「造成財赤、沉重經濟負擔、加稅」等恫嚇來拒絕扶貧紓困。港人近10年經歷金融風暴、SARS疫症、金融海嘯等等,不論經濟順或逆境,財政及外匯儲備都逐年攀升(詳見表),直至儲備額翻一番,仍不敢「動分毫」。狼來了叫足10年,我由1998年至2008年擔任自由黨主席以來,一直相信政府審慎的理財之道,憂慮過度福利主義會拖垮經濟及長遠發展,導致自由黨於民生事務及開支往往傾向保守,不惜與民生派政黨對幹,雖然明知因此於直選勢必流失不少票數,但仍堅持立場,不過回歸至今13年來,數字已說明一切,儲備近乎年年創高峰,揭破政府一直以靠嚇的方式誤導市民與我。


維持儲備於高水平的嚴重後遺症已出現了──政府「富」、民眾「貧」。取之於民理應盡快用之於民,外匯儲備每年投資回報受國際投資環境影響有高有低,不過本港巨額投資,回報相對穩定,過去10年只有2008年金融海嘯錄得虧蝕5.6%,其餘年份全部錄得正增長,由2001年0.7%至1998年12.1%。以過去10年數據作計,5年平均投資回報約為4.8%;10年平均約5%。以現時2.2萬億元儲備作計,不動用儲備的「本金」,只抽取5%回報,已高達1100億元。


落實扶貧委員會建議 每年只四五十億


2.2萬億外匯儲備當中包括政府財政儲備5099億元,兩者集中於外匯基投資及管理。財政儲備是政府每年財政盈餘累積下來而成的,其投資回報政府每年只入帳5%,其餘放回財政儲備。其實政府可隨時從外匯基金中提走資金,以應付社會需要。2.2萬億外匯儲備撇除財政儲備,大約有1.7189萬億元,這部分的投資回報則長期滾存於外匯基金,永無止境,不斷膨脹,該筆每年產生的巨款卻與政府開支、市民生活沾不上邊。說到底外匯儲備、財政儲備,左袋右袋都是港人的錢,只可惜絕大部分錢仍牢牢的放在口袋中,沒有提出來使用。不能用的錢,對社會而言只是一堆沒有實質意義的數字。


若政府盡量善用1100億元儲備回報持續改善民生,由於金額巨大,其社會效應必然很大,例如可大幅擴闊社會安全網,令更多人受惠。扶貧委員會在2007年的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在各地區提供就業支援,為健全失業和在職貧窮人士提供工作誘因,讓他們自力更生等等,建議多達50項,每年只需多用40億至50億元,便可全面落實,金額相對於1100億只屬區區之數。


動用外匯儲備回報 不削弱捍衛聯匯能力


動用外匯儲備的回報,長遠只會減慢儲備增長速度,不會削弱外匯基金捍衛聯繫匯率的能力,因為按照政府統計處的資料,在今年第一季,香港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M3)也不過約為3.6萬億元,換言之,外匯基金所有的「子彈」已相等於M3的61%,且現時全球經濟環境與97年已大為不同,香港有可觀經濟增長及強勢人民幣作為後盾,而外國經濟多見疲弱,香港遭狙擊的風險已遠低於97年回歸前後。


市民怨氣無處宣泄


責怪政府 也將不滿指向商界


商界克盡本分做生意,納稅、創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政府利用稅收去扶貧、改善弱勢社群市民的生活,本是應有之義。可惜政府只顧累積儲備,取之於商,卻未有用之於民,市民無法享受經濟成果。社會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市民怨氣無處宣泄,責怪政府之餘,也將不滿指向商界,漸形成一股反商情緒,商界被標籤為「官商勾結、輸送利益、無良僱主」等等,我感覺商界有冤無路訴「被屈食死貓」。


仇商瀰漫下,商界的一舉一動都動輒得咎,在此必須先旨聲明,我提倡政府將儲備的投資回報回饋市民,出發點絕非為工商界爭取減利得稅,反之特首曾蔭權大可不兌現選舉承諾進一步削減利得稅,維持16.5%。不過,政府動用儲備除扶弱之外,也可協助香港的中下階層的納稅人士,中小企如小型快餐店、小商店可設利潤免稅額,利潤低於100萬元大可豁免,5萬多戶中小企即時受惠。打工仔的薪俸稅免稅額也應獲提高,特別讓中產階層可休養生息累積財富。


中小企利潤低於100萬可免稅


薪俸稅免稅額提高


現時提倡政府動用儲備還富於民,我並非追求一下子的大花筒,商界更非追求民粹而盲目派福利。政府福利制度必須取中庸之道,嚴防希臘或南歐多國過度福利開支,導致入不敷支陷入破產危機,但同時也要避免走向另一極端弱勢社群欠缺保障。香港目前的福利制度絕非「路有凍死骨」,但距離發達地區的標準仍相去甚遠。以我曾任立法會研究有關滅貧事宜小組委員會副主席及扶貧委員會成員所見,政府絕大部分扶貧政策只會接納一筆過「派糖」,不願長遠承擔成為經常開支,孤寒性格發作,深怕覆水難收扶弱開支成為財政負擔,關注需長期協助的弱勢社群的例子如﹕資助全港有需要的傷殘人士購買電動輪椅,大概只花費1億元,政府都不願付出;又如低收入家庭學童開學1000元津貼,政府只肯逐年審批,拒絕列為每年的經常開支。


萬億身家超級富豪 一毛不拔的性格


香港弱勢社群被忽略的情嚴重,有時令人感匪夷所思。現時患白內障的長者輪候公立醫院做手術需輪候近3年,情猶如一位擁有萬億身家的超級富豪,但卻因一毛不拔的性格,任由家中的老人家承受瀕臨失明的痛苦,涼薄至此豈不令人扼腕?政府又怎可能接受為香港貢獻大半生的長者,輪候入資助安老院舍至少要3年,部分於等候期間過身。政府扶弱紓困不力,長者、傷殘等不獲照顧,連鎖反應下他們的家屬承受壓力愈見沉重,對政府充斥不滿,社會怨氣亦油然而生。


若政府有決心解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社會安全網也會大幅擴張,但安全網再大、再密總有界限及漏洞,我與一班商界朋友構思籌辦新的扶貧基金,在公益金、馬會各慈善團體之外,盡量幫助政府安全網以外未被照顧的人士,但歸根究柢解決貧窮問題的責任在於政府而並非商界。政府儲備水漲船高,基層市民生活不單沒有受惠,甚至每愈下,曾班子政府於餘下兩年任期堅持守財奴理財哲學極不可取。我相信,10年後論政府功過得失,沒有人會記得儲備金額何其富厚,但會記得政府如何解決深層次矛盾。


作者為自由黨前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