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交差式諮詢難有突破 理順樓市須三管齊下

明報
A04 | 六四21年 | 社評 2010-06-02


交差式諮詢難有突破 理順樓市須三管齊下


政府就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問題,昨日發表諮詢框架,正如事先已知的情,這次諮詢以低調方式進行,雖云政府無立場,從內容所見,傾向卻甚為明顯,而且未看到政府要透過這次諮詢,尋求理順房屋供求,長遠地營造一個健康樓市政策的目標。我們認為,只有政府真正從增加供應入手,復建適量居屋,才可以理順樓市和紓緩中產夾心階層的置業困境。

本港樓市問題 癥結在供需失衡

政府是否資助市民置業,其實是一項大政策,諮詢結果影響許多市民,類似這樣的大政策,例如醫療融資,政府都以較嚴謹做法處理——召開記者會公告周知、甚至發表諮詢文件等,相關程序做得一絲不苟。這次諮詢框架的資料,只上載在運輸及房屋局網頁內特別闢設的一個專頁。由於沒有文件,傳媒報道諮詢的內容有局限,若無電腦的市民,難窺全豹,在不了解問題的實質下,他們能否提供成熟客觀意見,實屬疑問。

這次諮詢到9 月17 日結束,諮詢期約3 個半月,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要交功課,讓行政長官曾蔭權在10 月發表施政報告時,回應樓價高企下中產人士置業難的訴求。這樣一個重要諮詢以低調處理,若未經市民廣泛參與回響,可能結果是經過諮詢包裝的官意,由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宣示政策,能否對症下藥,實屬疑問。

鄭汝樺雖然強調政府並無立場,但是對於不少人提出的復建居屋建議,諮詢框架明顯地以負面表述。例如,關於資助房屋對土地資源的影響,諮詢框架認為「把發展公屋用地用作興建資助房屋,長遠而言,公屋發展的土地供應問題將會惡化」。另外,框架又說「假如預留作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重新分配作資助房屋計劃用途,私人住宅發展用地會減少,私人住宅單位的供應量亦會隨之下跌,因此有可能削弱市場面對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

資助房屋(包括居屋在內)確實需要土地興建,但是由1978 年前朝港英政府推出首批居屋開始,在土地供應方面,只要有長遠規劃,公屋用地、私樓用地、居屋用地,三者並行不悖,根本就沒有資助房屋佔用了其他房屋土地的問題。若有問題,也由政府一手做成,並非居屋的問題。政府的表述有抹黑資助房屋之嫌,這是所謂諮詢的偏頗之處。

諮詢框架也指出,政府「當然可以開發土地,但一般來說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成事」,又說「任何形式的資助房屋(例如居屋),由籌建至新單位落成可供出售,均需至少5 至7 年的時間」。市民都知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若政府現在開始規劃開發土地,興建資助房屋,數年後就會見到成果;若政府繼續一無作為,事態就絕無好轉之日。

另外,諮詢框架說「不少評論指出,從過往物業市場的軌可見,居屋不能遏抑當前的樓價」。我們建議復建適量居屋,並非為了遏抑樓價,事實上,證諸過去30多年,在居屋與私樓市場同時存在之時,私樓樓價仍然持續攀升,居屋只是給予夾心階層可以負擔、以遂置業安居之夢的選擇。所以,若說復建居屋會推樓市,乃屬毫無根據的恫嚇言詞,歷史上居屋從未推樓市,這是事實。就算回歸後樓市一度大崩圍,罪魁禍首也並非居屋,而是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SARS 等連串衝擊的結果。

今天,本港樓市的問題,歸根究柢是供需失衡。歷來本港市民每年消化約3 萬個單位,這是有數字可稽考的,本港的社會結構、每年約4 萬對新人結婚、核心家庭趨勢不變,故這個需求甚為穩定。現在政府把過去10 年平均成交每年約1.91 萬個單位,視為需求量,發展局長林鄭月娥說每年供應1.4 至1.8 萬個單位的政策,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此所以今年3 月財政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政府的新土地房屋政策之後,我們認為樓市整體供不應求格局未變,樓價高企可期。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認為復建適量居屋,可以紓緩中產夾心階層置業難的困境。

以經濟周期調節樓價 乃樓市急升暴跌主因

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樓市平穩,不想出現急升暴跌情,但是政府以經濟周期來調節樓價的思維,正正是樓市不能脫離急升暴跌規律的原因。香港經濟體積細小,受外圍因素影響,於經濟周期到來時不能置身事外,香港能夠做的是調理好體質,若有長遠房屋策略,供求關係處於相對平衡境,自能營造一個較健康、合理的樓市,經濟周期的衝擊就可以減至最小。我們主張政府三管齊下:(1)調整架構,或重組職能分工,由單一部門統籌房屋政策;(2)以科學方法,找出市民對房屋的真實需求,然後規劃土地供應;(3)恢復定期賣地和復建居屋。只有以戰略眼光長遠規劃,從供應面入手,才可以使房屋供應和需求不致過度失衡,樓市不致出現急升暴跌的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