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一場沒搞清狀 的鬧劇

明報
D06 | 副刊世紀 | 世紀 .粵戰 | By 黃子桉 2010-08-06




一場沒搞清狀 的鬧劇




「推普廢粵」事件源於廣州市政協的一個建議:將普通話作為廣州電視台主要頻道的基本播音用語。理由是創造亞運會軟環境,以及滿足外地遊客的需要。可與政協所預想的不同,絕大多數市民的強烈反對這一建議,引發了廣州乃至粵港澳地區關於「保衛粵語」、「粵語存亡」、「推普廢粵」的大爭論,且該爭論越演越烈,已經通過互聯網及現代媒體傳播到了內地其他地方,乃至更廣泛的海外華人世界。

事件經過大略如下:

7 月5 日——廣州市政協以適應亞運會、打造國際都市形象為由,向當局建議將廣州電視台的主要頻道改成普通話,引發眾廣州市民強烈不滿

7 月9 日——網民爆料稱廣州越秀區的執信南路小學,要求學生任何時間都要講普通話,引起家長不滿

7 月11 日——廣州上百名80 後網民在人民公園集會, 高舉「廣府話起錨、煲冬瓜收皮」標語,並且高唱粵語流行曲《光輝歲月》表示支持

7 月14 日——東莞文化部門下令,剷除明代名將袁崇煥雕像下「掉哪媽!頂硬上!」的名言,引起各界譁然

7 月16 日——網民號召本月25 日在廣州舉行萬人集會,力撐廣州話

7 月23 日——傳出集會被定性為非法,已被取消,當中發起人被公安帶走問話

7 月25 日——民眾到江南西地鐵站集會,力撐廣州話,大批公安在場戒備

8 月1 日——香港灣仔民眾身穿白衫,進行保護粵語大行動

地方政府「擦錯鞋」

雖然粵語的確受了政府的打壓,也受到了社會發展洪流的沖擊,但粵語並不弱小,比起其他許多瀕臨消失地方語言的沉默,反而因為粵語強大,才能有如此大的民眾反應。粵語作為漢語八大方言之一,擁有著7000 多萬人的擁戴者,流行於海內外,在海外曾被看成是中國話的代表,在內地非粵語群體中也有廣泛的市場。粵語需要的不是保護,是尊重。從事件的發展來看,現時很激動的事,數年後回想可能只是場地方政府官員為「擦鞋」, 「擺烏龍」搞出來的「大頭佛」鬧劇。

要談「推普廢粵」,需從「和諧社會」談起。其實胡錦濤總書記的「和諧」本來是好提議,但在執行中卻慘變「河蟹」。「和」其實是儒家孔子針對其政治對手墨家的「同」所提出的說法。以音樂作例子,統一只發出一種聲音,謂之同;五音各異,但彼此協調,奏出天籟之曲,謂之和。《論語?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體現了君子可以與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獨立思考,從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要有不同的聲音,大家都發表自己的聲音才能「和諧」,否則只有一種聲音,就是同而不和,是「河蟹」了。

執政水平令人擔憂

胡總明明提倡做君子,地方官員卻偏偏要做小人,所以說這次是地方官員「擦錯鞋」, 「擺烏龍」搞出來的「大頭佛」。民眾支持政府「和諧社會」,但政府卻反對政府號召,民眾「正牌」支持政府號召,政府卻反對政府號召多年的「和諧」,執意要「尚同」,要「河蟹」, 「擦鞋」擦到與中央搞對抗,所以說,這是一場沒搞清楚狀的鬧劇。

實際上真正值得擔心不是「粵語存亡」,而是地方政府的執政水平問題。本來搞亞運是一件好事,關鍵是如何調動民眾力量,齊心把亞運搞好,亞運搞好了,有政績了,中央自然高興,政治前途就好了,而不是像如今基建沒搞好,卻只會擦鞋,可憐的是還擦錯鞋,搞到民怨載道,讓本來就因房價物價而對政府反感的廣州市民提起亞運就強烈不滿,而提出方案的政協委員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內地自然也「無運行」了。

(題為編者所加)

文.黃子桉(內地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