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5 區公投」與談判對話應互相配合

明報
A30 | MP+觀點 | By 黃鶴鳴 2010-03-10

「5 區公投」與談判對話應互相配合


「It's not a campaign, It's a movement」(這不是選舉,這是一場運動)。這是美國影星辛潘在電影《夏菲米克的時代》的一句對白。此片真人真事改編,講述1970 年代美國三藩市的一個小鎮卡斯特羅(Castro)。當時美國仇視同性戀者的風氣普遍,很多同性戀者因而被迫流落聚居於該小鎮。影片主角Harvey Milk 便是其中一位,他有感於同性戀者以至弱勢社群得不到公平對待,於是決定參選議員,透過選舉過程,喚醒社會關注同性戀者及弱勢社群的權益,如他於片中所說,他不是選舉中的候選人,他所推的議題及所掀起的社會運動才是主角。

不是「各有各做」

公社兩黨現進行的「5 區公投」運動,理念也是一樣。於5 月進行的補選,結果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普羅大眾能否在這兩個月的過程中,更了解立法會功能組別的弊處,經思考討論後透過投票就功能組別的存廢作一表態。本報專欄早前已有文章提及,這種透過議員辭職補選,讓國民就某單一政策議題投票表態,外國早有先例,包括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為推郵政私營化,解散國會重選,及英國在野黨議員因不滿政府修訂反恐法而辭職補選。民調顯示支持「5 區公投」的市民仍是少數,主因是大部分市民認為「公投」運動耗費公帑。這亦是建制派現時杯葛及抨擊「5 區公投」的主旋律。建制派降低層次,只抨擊「公投」運動花費公帑,不敢藉此機會與民主派正面交鋒,辯論功能組別的存廢,是「避重就輕」,亦可能因自知理虧,而寧做逃兵。

市民不認同「公投」運動,亦不足為怪,因這是香港首次出現重過程多於結果的選舉。而社會一向功利掛帥,自小讀書的目的便是求分數,而非為享受求學過程。在凡事慣以成本效益為考慮,所謂「有無數」,市民自然不易對「公投」運動背後的意義產生共鳴。相反,簡單的指出「公投」補選需1.5 億元公帑,市民就共鳴得多,可悲的是這不代表市民已明白現時政治制度的缺陷。我所認識的一些中產朋友,原來仍不知功能組別有何不妥,為何應廢除。

中央釋出善意孤立公投派

以終極普選聯盟(普選聯)為首的溫和民主派,現正謀求與中央對話。現時普選聯與公投派是分道揚鑣, 「各有各做」。但我認為兩派並不互相排斥,甚至應互相合作,以向中央軟硬兼施。我認為中央現時向普選聯釋出善意,是借普選聯「過橋」,孤立公投派,以一貫共產黨「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策略。即使日後普選聯可坐上談判桌,談判終究講的是籌碼,而不是互信。中央政府與民主派根本非兩個對等單位,普選聯並無談判籌碼可言。同時,公社兩黨肯定不會獲與中央談判的入場券。唯望若「公投」投票率高,可為中央帶來一點壓力,作為一點兒的政治籌碼,在一方可能有談判的入場券但沒有籌碼,另一方可能有談判籌碼,但沒有入場券的情下,普選聯與公社兩黨則更應加緊合作,裏應外合, 而不是「各有各做」。如何把「公投」的選票,成功轉化為談判桌上的籌碼,便要考民主派的政治智慧。

我認為普選聯不應被動地等待中央開啟談判之門,因在「公投」運動曲終人散後,民主派的議價能力便更薄弱。普選聯應施壓中央於「公投」前作實質談判,及讓中央知道若它原來也只是拖字訣,只是借普選聯打壓「5 區公投」,根本沒有誠意實施真普選,溫和派也有「反離場」的可能。至於支持民主的市民,無論之前是否認同「5 區公投」的策略,現時也應團結支持這運動,補選時踴躍投票,以增加民主派與中央談判的籌碼。

作者是律師、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