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公私營合作 紓醫療負擔

明報
E01 | 通通識 | 時事?議題 | By 陳業輝、黃郁文 2010-03-18


公私營合作 紓醫療負擔


掌握新聞背景,擴闊知識基礎及看事物的角度,有助通識教與學。逢星期二及四刊登

政府在大埔和沙田區推出為期3 年的共同護理試驗計劃,為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提供資助,鼓勵他們使用私營醫療服務跟進病情,以減輕政府專科門診的壓力。計劃於2010 年3 月開始登記,年中提供服務。

本港人口老化,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需求勢必愈來愈大,公私營醫療服務共同護理是減輕社會醫療負擔的方法之一。文:陳業輝、黃郁文圖:資料圖片

顧問教師: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謝萃輝

看私醫政府付差額

本港人口老化,醫療開支增長較工資及經濟增長迅速,公營醫療服務的負荷日益增加,政府2001 年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加強公私營醫療合作。08 年推出的醫療融資諮詢文件指出,若不改革,2015 年公立醫院內科(糖尿、高血壓)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會由20 星期增至76 星期,白內障手術則由3 年延長至6 年。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08年7月在立法會提供的資料,私營醫療界別提供約70%非住院護理服務,當中不少屬於基層醫療服務,費用相對便宜,大部分市民有能力支付。政府力鼓勵市民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並作出承擔,因而有「共同護理計劃」的構想。

病歷互通免病人重複檢查

「共同護理計劃」旨在讓於公營醫療系統中跟進病情的長期病患者,透過政府資助,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接受全面及持續的治理,減輕公營醫療服務負擔之餘,亦縮減輪候時間。東華醫院及東華東院1996 年已推行相關計劃,轉介病情穩定的病人給私家醫生或同區政府門診處理。不過,當時有病人權益組織表示,計劃令一些沒有經濟能力的非急症病人惶恐不安,若病人因為沒有經濟能力而被延遲醫治便不公平。

為增加長期病患者選擇光顧私家醫生的誘因,醫管局提供資助及配套支援。2006年,當局在新界東醫院聯網公布推出電子病歷共享先導計劃,參加計劃的私家醫生只需輸入醫生個人密碼及患者資料,便可把診症資料傳送到醫管局聯網,加強公私營醫生的病歷互通,也避免病人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3 年投放6 億主打長期病患者

2008年,當局在天水圍北推行3年試驗計劃,資助病情穩定、在普通科門診跟進病情的長期病患者,接受同區私家醫生照顧,病人只需繳付普通科門診診金,診金差額由醫管局支付。截至2010 年1 月底,該區已有6 名私家醫生及1128名病人參加計劃。

特首曾蔭權在《2008-09施政報告》提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護理服務,作為醫療服務改革的一部分。財政司長曾俊華在2010 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表示,為此會在未來3個財政年度投放約6億元。

在各項加強基層護理服務中,公私營合作照顧長期病人是2010 年的重點。2010 年3月,周一嶽表示當局會實行「共同護理試驗計劃」,政府已預留2 億元推展這個3 年計劃,先在沙田和大埔推行,目標對象是1000 名合資格公立醫院病人,若成效良好會推展至其他聯網,估計最終有1 萬至2 萬名病人受惠。據悉,港島東聯網擬於2010年底參加共同護理計劃。

每年資助1400元私醫須列明收費

食物及衛生局副秘書長陳松青表示,政府會透過電子醫療券戶口,每年資助病人1400元,包括1200元供病人到私營醫療機構診症,每年不少於4 次(一般每年診症4至6 次),每次不應相隔多於4 個月,若醫療成效好,病人可獲200元健康管理獎金;私家醫生若達到治療指標,可獲200元質素鼓勵金,但私家醫生須在網上列明收費及承諾收費不會收高於現時水平。2008 年起在醫管局專科門診求醫、病情穩定的病人可於2010 年4 月起選擇到已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覆診,6月開始可找私家醫生看病。

醫管局表示會負責支援及監察有關計劃,包括為病人作風險評估,一年後再為病人檢查,若病轉差,病人毋須重新排隊亦可返回醫管局專科門診跟進。

病人私醫支持議員斥金額小

政府公布計劃後,有議員批評資助金額太小,不足以支付專科私家醫生的診金,又質疑政府如何監察以防濫用資助。各界如何回應?

私醫:重大突破

在立法會3 月8 日的衛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多名議員質疑政府如何監察,防止資助被濫用。民主黨議員鄭家富更認為,計劃未能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政府應加快推行醫療融資。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則表示,希望透過試驗計劃,測試這些治理模式和臨指引在控制病情方面的效用,並透過由公私營醫療界別共同護理長期病患者,鼓勵私營基層醫療醫生參與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以及提升醫療系統為長期病患者提供更全面和持續的治理的能力。「試驗計劃亦可為在公營醫療系統接受治理的長期病患者,提供一個較靈活的私營服務選擇,並促進建立持續的醫生病人關係,達到持續全人護理的目標。」

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對「共同護理試驗計劃」表示歡迎,他指計劃屬自願性質,可為有經濟能力的患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同時減少公立醫院輪候人數,令經濟能力欠佳的其他患者縮短在公立醫院輪候的時間。

在沙田執業的私家醫生兼香港醫學會會董馮宜亮表態支持計劃,認為這是公私營合作及「錢跟病人走」的重大突破。他估計沙田與大埔約有50 名醫生參加。不過他指政府資助額僅夠藥物成本,例如向他求醫的病人,扣除政府資助後,每年須自付1200 元(每次約300元)診症費。

本地醫療支援不足

2004 年,熙伯64 歲,他曾是個「大隻有型」、活躍好動的長者。2003 年中,他因糖尿病促發中風,右半身癱瘓,不能進食,暴瘦10 多磅。由於熙伯只是小腦中風,不影響思維,能聽懂旁人的說話,卻只能咿咿呀呀,亦未能執筆。

熙太承認,丈夫患病令一家「跌至谷底」,「但我從未想過放棄,當我還有能力照顧他,我不會送他去老人院」。熙太曾進修護理課程,能應付喉管餵食、護理等高難度動作。兒子中五畢業後,亦選擇暫時留家照顧爸爸,讓母親繼續上班;女兒雖超時工作,也騰時間陪父求診。

熙家月入不過1 萬,醫療開支每月達4000 元,令熙家需借貸度日。若求助於綜援,母女要辭職,或父女分居。說到這裏,夫妻忍不住淚涔涔。「政府希望我們在家裏照顧長者,支援卻十分不足夠!」熙太激憤道。

──〈子犧牲事業病妻悉心照顧借貸度日三口不棄癱瘓父〉,《明報》,2004.09.20

根據政府統計處2006 至07 年的調查結果,全港約有115 萬名長期病患者,當中近四成九報稱患有高血壓, 兩成患糖尿病, 分別佔全港人口的8.2% 及3.3%,是首兩類最普遍慢性病患。

想一想

1. 長期病患者在生活上有什麼困難?

2. 醫療費用對他們生活可能造成什麼影響?根據上述資料及就你所知,加以說明。

3. 你認為政府可以如何協助長期病患者?輔例說明。

多層思考

1. 長期病患者及其家人一般面對什麼問題?在決定使用公營或私營醫療服務時,這些問題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素質?試參考以上資料,並根據個人經驗或見解分析。

2. 「共同護理計劃」在什麼程度上能有效運用社會資源在有需要的人身上?解釋你的答案。

3. 你認為公私營合作能否提高香港整體的醫療服務?從資源運用的公平性、醫療成本、及醫療服務質素等方面討論。

延伸閱讀

新聞

1. 〈政府推糖尿高血壓護理計劃2 億資助2 萬病人看私醫〉,《明報》,2010.03.09

2. 〈財案料撥逾9 億加強基層醫療糖尿病人獲1600 元資助看私醫〉,《明報》,2010.02.23

3. 〈長期病自控課程3 年內推全港港東新東試點教醫療知識生活指引〉,《明報》,2010.01.18

4. 〈不推醫療融資專科輪候長3 倍〉,《明報》,2008.03.17

5. 〈醫改諮詢家庭醫生建議公眾譽參半〉,《明報》,2005.12.07

評論

6. 周一嶽,〈醫健展新象群策創新天〉,《明報》,2009.10.16網頁

7. 立法會資料,加強基層醫療服務: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07/09/P200807090163.htm

8. 食物及衛生局, 「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療改革諮詢網頁:www.fhb.gov.hk/beStrong

9. 醫療改革關注組:www.medical-reforms.org

相關概念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公私營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共同護理計劃(Shared-care Programmes)

知識增益:基層護理

周一嶽於08年7月在立法會回答李國麟議員的提問時表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可促進市民健康,長遠來說亦有助控制整體醫療需求及開支增長。為了長遠落實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目標,政府在推行《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中已闡述有關措施:

‧制訂基層醫療服務的模式和標準

‧設立家庭醫生名冊

‧資助市民接受預防性護理

‧向私營醫療界別購買公共資助基層醫療服務

‧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推廣健康生活方式

教學指引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主要探討問題(根據課程指引)

1. 不同人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什麼貢獻?有什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2.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衛生的理解?

3. 公共衛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如用於公共衛生服務的資源及資源分配、文化、制度及經濟等因素對生活模式的影響。教學目標

◆知識:

透過分析長期病患者的需要及相關試驗計劃,了解他們在不同生活素質的層面(如環境、社會、經濟等)所面對的現。同時,透過分析不同持份者(包括病人組織、公私營醫療機構代表、議員及政府)對是次建議的回應,了解他們的需要及立場。特別期望學生明白政府在制訂公共醫療政策時的角色,政府的考慮及限制(如公帑的運用、資源的公平性及迫切性)。

◆技能:

分析長期病患者的趨勢及此趨勢與政府公共支出的關係。另外,比較不同持份者的訴求及其理據,權衡利弊,建立個人見解。

◆態度:

期望學生明白公平運用公共資源的重要,透過探討長期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故事,了解他們對生活素質所重視的價值(如家人的連繫);多反思及感受香港弱勢社群的需要。

多層思考答題指引

1. 針對問題前半部分,學生可從資料中或個人認知分析,包括面對經濟困境、家庭成員的苦及社會上的歧視問題。

至於問題後半部分,學生宜先為公營及私營醫療服務作基本定義(如收費的準則及服務對象),然後分析不同背景的病人所面對的問題,應留意不同經濟能力及病情的病人在選取服務時,可能有不同考慮因素。

2. 學生首先對「共同護理計劃」的內容及目標作基本介紹,然後按社會資源的分配原則分析,例如計劃是否把資源過分傾斜到低收入人士身上,對其他納稅人不公平?計劃可能令過多病人利用私營醫療服務,會否影響醫療質素,而對原本使用私營醫療服務的人不公平?由於問題有「在什麼程度」的字眼,學生從不同角度權衡利弊後,需要提出個人立場並重申分析原因。

3. 這問題強調個人觀點的回應,學生可從不同層面分析,如政策的公平性及有效性、政府及私人機構在提供醫療服務上扮演的角色、公私營合作對醫療服務素質帶來的後果等。最後,學生需總結各項分析,提出個人立場並以理據支持。例如在大多數發達國家,提供公營醫療服務已成為社會福利必不可少的支出,政府扮演公營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是責無旁貸。另一方面,很多國家探討推行全民醫療保障計劃,讓有能力的病人分擔部分醫療成本。對於人口日漸老化的地區,這可能更有效控制政府公帑在醫療服務的支出,同時又能保持對病人提供高質素的醫療服務。學生如能以具體例子指出世界各地的安排作分析,則更有說服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