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誰不是落入「二元結論」的圈套中 —位青年人回應「第四代學者」

明報
A29 | MP+觀點 | By 楊諾恩 2010-03-13


誰不是落入「二元結論」的圈套中 —位青年人回應「第四代學者」


社會近日對「80 後」議論紛紛,連學者也加入戰團,冒起了自稱「第四代學者」及研究第四代的學者。他們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青年人指指點點,活像他們才是青年人的代表, 但每一位青年人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我雖然是「80後」,但我不需要以「80 後」自居,因為我是我,不可亦不能代表整代人的想法。我只想對近日沈旭暉的〈一個學術時代的終結:第四代學者眼中的呂大樂昔日情懷〉作點回應。沈教授以新思維自居而大肆抨擊呂的思維守舊。他反對呂教授提出的5 個二元結論,如「媒體報道vs.事實真相」。可惜的是,沈也是自相矛盾,落入「二元結論」圈套:什麼「第四代學者vs.上一代學者」、「新學術訓練vs.陳年研究框架」及「新世界vs.昔日情懷」等,充斥全文;他武斷地指出互聯網影響下成長的社會並不會以新聞鏡頭所見的情來將整個行動定性。無可否認,互聯網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但事實是,有部分傳媒為求嘩眾取寵,會集中報道示威者較為激進的行為。若市民只接收此等媒體的信息,他們亦可能相信他們見到的是事實的全部。互聯網是新興的主流,但亦不應忽視傳統媒體的威力。學術思維也不應以新和舊去區分,引用沈所推介的「新思維」建構主義,學術典範根本也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社會科學學術框架和方法也難言應被淘汰與不應被淘汰,學者應該重研究其理論能否理解世事。以新學術思維自居,霸佔學術道德高原,並無助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沈教授過分賣弄學問沈在整篇文章援引了不少理論和例子,但既然他宣稱他的文章是「有責任讓大眾明白學術新思維」,又何必要用上大量苦澀難明的學術用語(如建構主義、後現代論述分析、民主政治中介體等)令普羅大眾看得一頭霧水?我不反對學者引經據典,但學者該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令讀者明白學者的看法。過分賣弄學問,只會強化學術霸權的印象,使讀者敬而遠之。而沈教授在提及後現代論述分析上,過分賣弄其學問,使人不知其所云。呂提到「廉價鼓掌聲的只是將參與者推向過激行動的邊緣,而不是真正分擔風險的同路人」。沈提出通過「文本分析」,我們「輕易」發現嘉許其「過激行動」的極少,質疑中港融合的也不多,主要都是對可持續發展、保育等概念持肯定觀點的人。但他卻不解釋如何使用這個理論而「輕易」得出這個結論。筆者較為認同呂提出的觀點。我認為藉衝擊立法會而「抽水」的人的確大有人在,不過如果認為年輕人只是為了博取掌聲而進行更為激進的行為,這未免低估了年輕人對民主的追求和對政府的不滿。社會不應認為反高鐵、衝擊立法會純粹是「80 後」的問題,這樣的標籤化只會加劇「80 後」與非「80 後」的分化,這對了解社會問題沒有幫助。而社會將一部分「80 後」的行動視為整個「80 後」的普遍現象,觸動了不少青年人的神經,亦有欠公允。標籤化是對所有人的不尊重,因為這忽視了每個人的獨特性。當日的示威者其實不單只有年輕人,而是跨越不同的年齡層。衝擊立法會反映社會的深層問題。當政府抨擊示威者衝擊立法會時,他們應反省究竟是什麼促使他們進行「激進」的行為。作者簡介:80 後出生,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沈旭暉所指如「恆河沙數」般多的香港大學研究助理之一,對沈的評論「百感交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