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私宅供應政府懶理埋禍根對症下藥須長遠發展策略

明報
A04 | 港聞 | 社評 2010-03-20


私宅供應政府懶理埋禍根對症下藥須長遠發展策略


政府悉數盡推夾屋和宣布推售居屋貨尾單位之後,稍為紓解了渴望置業市民對政府的壓力,不過,這個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對措施,本港土地和房屋供應失衡的本質,並未根本改變。我們認為,政府在政策取向、部門架構和思維模式,需有大幅度調整,才有可能長遠地解決問題,使土地和房屋供應得以處於相對均衡境。

發展局管保育活化就無關房屋局管公屋私宅就不理

目前政府涉及土地、房屋和土地使用的部門,基本上有3 個,分別是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7 年7 月其第二任任期開始,政府架構和部門職能都有所調整,發展局和環境局都是新設的政策局。本來,政府管治、部門分工,按實際情和需要調整,完全有必要,若政府未能與時俱進,施政就會出問題。

發展局負責土地供應,勾地表制度就由發展局制訂和執行,其職能兼顧發展與保育,一改過去政府側重發展之弊,尋求兩者平衡,在保育意識高漲下,這個設計可算恰當。但是發展商不勾地,發展局也無可奈何,至於保育,例如發展局確定保育荷里活道警察宿舍之後,即與局長林鄭月娥無關,如何活化就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至於房屋供應,運輸及房屋局所負責房屋事務,只及公營房屋,私人房屋部分與局長鄭汝樺無關。

政府內部運作,雖然有既定程序機制確保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不過本港土地、房屋供應及土地使用,涉及上述3 個部門,是事實,兩年多來,雖然未見政出多門之弊,但是關於長遠土地、房屋供應與需求的規劃,卻付諸闕如。近期樓價升,市民置業困難,主要因為供求失衡,這個情並非一朝一夕冒出來,而是一段時間以來,政府以勾地表制度代替定期賣地,放棄土地供應的主導權,埋下禍根,現在長出了新住宅單位嚴重不足的惡果。

回歸前,港英政府治下的房屋政策,領導部門單一,而且就供應和需求有長遠規劃。當時房屋司負責全港房屋政策,到1997 年1 月,港英政府還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規劃到2006 年本港在公營(包括公屋和居屋等)和私人房屋的需求和供應。當年港英政府預計由1995 至2006 的11 年內,每年房屋(包括公營、私人)需求量為8 萬個,其中私人房屋需求為3.4 萬個。前任特首董建華曾就「八萬五」政策辯護,表示只是執行港英留下來的政策,從事態發展而言,董建華所說基本符合事實,只是人們把他視作「推」樓市的元兇,董建華也就百辭莫辯了。此乃後話。

我們介紹港英政府當年的做法,是要對照出目前特區政府並無統攬房屋政策的部門,也無科學客觀數據掌握房屋實際需求,然後規劃土地來滿足供應。

本港目前對房屋的需求,政府僅以過去10 年一手私人住宅成交平均每年為1.91 萬個,視為市民的置業需求。較早前,我們已經指出政府這個數字乃基於片面數據,有誤導成分。因為20 年來,市民對住宅的需求,從兩個客觀數字顯示出來:(1)政府供應的居屋,由1978 年居屋計劃開始,到8 年前取消興建居屋,房委會共賣出了約30 萬個居屋單位,即平均每年約1.2 萬個;(2)發展商供應的私人住宅,1990 至2004 年間,每年由2 萬個至3萬個不等(直至2005 年以來,則持續不足2 萬個,09 年更不足1 萬個)。這兩個數字加起來,說明過去20 年,市民每年消化約3 萬至4 萬個單位。

成交量不等於需求量掌握數據要科學推算

政府把成交量當作需求量,肯定未能反映市民對房屋真實需求,而執行政策的林鄭月娥說過政府有信心每年供應約1.4 萬至1.8 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以滿足需求。這個供應量真的可以滿足需求?我們要求政府提出更實際數據。因為單以每年約4 萬對新人結婚,理論上他們都需要新居所;另外,本港離婚數字每年約1 萬宗,理論上,離婚家庭都一分為二,就需要多一個居所;還有是投資移民和內地投資者來港買樓,據地產代理透露,近期本港新樓買家,內地客約佔三成。

我們粗略分析對房屋需求的族群,只為指出一點:就是房屋需求和土地供應,與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甚至政治環境等關係密切,要用科學模式推算,雖然預測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有了基本數據,則隨情變遷而調較,也就有所本。這是真正的科學發展觀,曾蔭權對這個概念朗朗上口,在房屋政策上卻未顯現出來。

決策不能「手掌撞腦袋」單一部門統攬房屋政策

還有一事證明政府土地政策輕率之處。兩年多前,政府把10 幅酒店放入勾地表,供發展商勾地興建酒店,推動旅遊業發展,但是這10 幅酒店用地,從未被勾出拍賣。當日政府做過什麼調查研究,認為有需求?也有發展商願意投資建酒店?若無確切數據支持,只是個別長官「手掌撞腦袋」想出來的主意,則與過去被人詬病笑話的內地決策模式,有何分別。事實上,內地決策已經走過那段輕率、粗疏的日子,本港難道已經把棒子接了過來?

因此,我們認為,(1)政府應該調整架構,或重組職能分工,由單一部門統籌房屋政策;(2)應以科學方法,找出市民對房屋的真實需求,然後規劃土地供應以滿足需求;(3)恢復定期賣地和復建居屋。只有以戰略眼光長遠規劃,才可以使房屋供應和需求不致過度失衡,較好地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

【相關新聞刊A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