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民主黨改變 比外國領袖遲了十多年

明報
A34 | MP+觀點 | By 張志剛 2010-06-30


民主黨改變 比外國領袖遲了十多年


如果從選舉結果而言,今次立法會選舉功能組別新增5 席改由選民直接選出,又以比例代表制的方式,那建制和泛民的收穫的變化不會很大,最多只是一席的上下。原議案區議員6 席互選,泛民是坐二望三,現時5 席直選,泛民大概是穩取3 席,所以選舉辦法的改變,不過是由「有望」變成「穩取」,當然,讓300 多萬選民可以在投票站內多投一票,看起來似是民主多了一點。

今次政改方案獲得通過,其政治意識不是在於形式上多了一點民主,而是泛民的旗艦民主黨在其政治立場上作出基本上的調整,由民主黨3 名代表和李剛坐在會議桌上正式溝通,再到民主黨議決支持政改方案,再到曾慨言畢生不會再踏足神州大地的劉慧卿,在投票後跑到左派陣營跟支持者握手言歡。這種關係正常化的調整,對香港政治生態的衝擊和改變,遠遠比那「看起來多點民主」的選舉方法改變來得重要。

民主黨的改變,飽受公社兩黨及其支持者的抨擊,觀感上也令人出乎意料之外。但從時序上的發展,民主黨的調整,比外國領袖遲了十多二十年。在前外長錢其琛的《外交十記》一書中,特別提到中國在89年六四事件之後所作的外交努力,1990 年8 月,海部俊樹訪華,同年9 月,英首相馬卓安訪華,同年意大利總理安德里奧蒂訪華,91 年年底,美國國務卿訪華,自此之後,西方世界開始和中國關係全面正常化,所以民主黨今次的調整,可以說是比西方的政治領袖足足晚了18 年。如果民主黨再等下去,可能連台灣的民進黨也搶在前頭。

泛民往建制派地盤延伸?

民主黨遲來的調整,其實是有可尋,拒絕跟公社兩黨合辦公投,已經是向北京發出關係正常化的最強信息,在萬事俱備之下,民主黨所等的東風,就是北京在政改方案中向民主黨回禮,民主黨像在曼谷街頭夜市中的遊客,以開天殺價,落地還錢的招數,來跟北京討價還價,當中自然少不了連嚇帶哄,最後換取北京以非常具創意的方式來定義功能組別,雖然跟民主黨最初的叫價相去甚遠,但取得政改方案的冠名權,稱之謂「民主黨方案」,這其實已經是超乎政治現實的政治大獎。

民主黨取得北京頒贈的政治大獎之後,已經完全符合了他們心中的策略,可以成功轉型為務實民主派,泛民以前各主要政治力量的面貌模糊,政治定位互相重疊擠壓,現時則三路進軍,一字排開,最極端的是激進民主派的社民連,接是堅定民主派公民黨,進佔中間的是務實民主派的民主黨。近日許多泛民的支持者擔心各黨派內訌,但他們之間的互相攻訐指摘,其實只是一個形象鞏固工程,讓他們不同的政治定位可以形象鮮明,深入民心,所以這些互相攻擊,不妨視為政治宣傳,泛民的支持者不必過慮!

民主黨進佔中間,其實是大勢所趨,香港的工商界浪費了十多二十年的時間,也無法建立一個跨階層的務實中間派政黨,他們還是沉醉向自己的功能界別交心表功,理直氣壯地宣傳最原始的資本主義,最赤裸的自由市場,結果讓徘徊反共道路,等候共產黨跨台的民主黨後來趕上,進佔了中間位置。如果民主黨往後的策略得宜,工商界政黨將更難向直選進軍,而功能組別又踏上直選化的不歸路,那工商界政黨政團何去何從,將是他們要解決的第一課題。

泛民三分天下的局面已成,在2012 年的選舉,社民、公民和民主3 黨都可能略有進展,這令到泛民在政治光譜中再往建制派的地盤延伸,是六成半還是七成,那要看實際情而定,但民主黨則必然選擇關鍵中間派的定位,情就有如今次政改一樣,建制派是政府的囊中物,極端和激進的民主派在天秤的另一端,那決定權就在民主黨手中。當然,傳統功能組別和分組點票制度仍存在時,這種中間關鍵角色還未顯著,但民主黨今次一戰功成,2016 年立法會選舉辦法的修改,將不會是遙遠的議題,一旦沒有傳統功能組別的緩衝,那民主黨這關鍵中間角色就起決定作用。

當然,有分析認為,如果把民主黨也劃入建制派,那就可以令建制成為六成的大多數。是否如是,日後再作分析,但思考這問題時,要記民主選舉遊戲的最基本原則,是政黨向選票看,建制這條線可以憑主觀意願去構想,但民主黨一定不會成為第二個民建聯,不是他們做不了,而是不會去做,因為無利可圖。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作者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