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通識世博遊

明報
B13 | MP+觀點 | 周末新觀點 | By 梁啟智 2010-07-17




通識世博遊




暑期將至,不少學校都舉辦了以世博為題的上海遊學團。「不出國門、走遍天下」的口號固然吸引,然而如果世博遊變成了學生競逐集齊各國展館印章的遊戲,則未免浪費這次難得的人文地理通識之旅。如能出發前先多作準備,到達後細心觀察,或能獲得一次相當不一樣的世博經歷。

教育者第一條要問的問題,是世博所表達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差距。能夠在世博架起展館,必須要有代表政府的許可和當地權貴的支持。展覽的內容,無可避免會代表某種價值的世界觀,內容固然要經過篩選和淨化。如是者,各國展館所代表的都不可能是該國的全像,而只可能是該國政府和權貴希望各國遊客看到的片面想像。

世博只是超級大賣場

放在這次上海世博的社會背景當中,不難發現許多展館的推介重點都有一個相同指導思想:如何打開中國的消費市場。牙買加展館推銷咖啡試飲,埃塞俄比亞展館促銷朱古力,阿富汗展館大賣手織地氈……每一個國家都嘗試把他們的貨品推銷予中國的中產階層,希望他們日後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看到來自智利的紅酒時,會記得曾經在上海世博的智利展館品嘗過。換句話說,上海世博其實是一個超級大賣場。

在上海世博販賣的不單只是貨品,還有思想。不同國家政權都有各自的立國理念,不少國家的展館都嘗試間接暗示或直接推介,當中又以委內瑞拉的展館最為明顯。展館入口第一牌展版的題目便旗幟鮮明地問: 「革命在21 世紀代表些什麼?」這條問題的背景,是現任總統查韋斯自1998 年當選以來,於委內瑞拉推行的各種社會改革。這個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的展館處處見到「平等」、「團結」等的字句,和旁邊在推銷雪茄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相映成趣。

各國爭相表現其「比較優勢」的同時,那些有事情不便明言的國家又怎麼辦?參觀那些所謂「失敗國家」的展館原來也相當有意思。以津巴布韋為例,穆加貝統治之下的政府陷入癱瘓,通貨膨脹以致經濟崩潰,食水供應和公共醫療等的基本生活需求早已無法保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上海世博的津巴布韋展館又如何?展板描繪該國是一個生態旅遊的世外桃源,老百姓面對的人道災難則隻字不題。

暫忘煩擾的主題公園

相對來說,蘇丹展館則「誠實」得多。西方國家批評中國因為自身投資和能源開採的利益,無視該國政府於達爾富爾等戰亂問題當中的角色,不願意聯同國際社會為其人道問題施加壓力。蘇丹來到上海世博參展,並沒有如津巴布韋一樣迴避問題,反而把停戰協訂放在展館的正中央。姑勿論展板的內容是否客觀,這做法相對來說也算是較「面對現實」。

要說到「失敗國家」最極端的例子,不得不提位於加勒比海聯合館內的海地展區。海地本來已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本年初的大地震更導致數以十萬計的傷亡,經濟和社會發展連同首都的總統府一起倒塌。面對如此浩劫,上海世博當局雖然聲稱會盡力協助海地「正常參展」,然而國難當前還要派員長駐海外推銷國土風情,也未免太過強人所難。

海地的例子,正正點出世博會其中一個核心價值的問題:無論展館內賣的是獸毛皮草還是絲織被巾,談的是山水風景還是歷史名勝,其實都隱含「明天會更好」這個基本假設。各國展館自我介紹時選擇隱惡揚善自是意料中事,然而背後對「必然進步」的想像卻更為值得深思。

從1851 年倫敦世博的機械展銷,到1964 年紐約世博的未來之旅,都假定了人類的未來只會變得愈來愈美好,展覽的內容就是要為我們揭示美好的將來。然而來到21 世紀,人類社會早已離開了那種盲目樂觀和自我崇拜的想像。我們心底裏都知道,在世博會當中看見的那些新科技和新發明,不會自動為我們解決氣候改變或者核武安全的問題,人類自己才是人類文明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如是者,相對於視世博會為世界的縮影,不如說世博會是一個讓遊人暫時忘記外面世界各種煩擾的主題公園,或者更為貼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