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星洲進取香港保守 經濟發展差距拉開

星洲進取香港保守 經濟發展差距拉開


【明報專訊】香港和新加坡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是英國前殖民地,以文官制度管治稱著;地理位置優越,香港在珠三角出口,新加坡緊握馬六甲海峽咽喉;兩地都是華人為主但多元文化並列的海島;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最自由經濟體系排名,香港連續16年第一,新加坡多次緊隨第二。不過,在現實面前,這些都是歷史和虛名,上周三,新加坡公布今年上半年經濟按年增長18.1%,全年增長的目標預期,由7%大幅上調至15%。相比於香港首季增長為8%,港星之間持續多年的雙城記,似乎讓人看到分野。


新加坡在經濟增長這一回合勝出,比起香港來得彌足珍貴。星洲在城巿歷史背景及人文環境與香港相若,但其他方面比不上香港,以目下全球亟欲進軍的中國內地來說,香港位處其南大門,又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遠比新加坡更易進入中國內地;新加坡四周多是回教大國,與多民族的她頗有不同。新加坡自然資源缺乏,淡水也要向馬來西亞購買,佔全國使用淡水的一半。新加坡還要負擔約佔GDP 4%的國防開支,香港則有中央包底,支出是零。


新加坡1965年立國之後,伴成長的是危機感。有形容新加坡是刺,一旦遇到外來威脅,身上尖刺馬上豎起。這不僅體現在李光耀的管治哲學,更體現在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策略。對一個自然資源匱乏、列強環伺下的小島而言,新加坡的全盤經濟戰略遠比香港全面——有貨運碼頭及先進的樟宜機場;有石油化工,也有電子工業。新加坡政府目光遠大,早就把眼光放在中國,蘇州工業園新加坡出力不少,儘管各種原因,工業園說不上巨大成功,但是工業園的管理,令中國從此對新加坡另眼相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近年不乏中國公務員到此學習,便是證明。


危機感伴隨成長


星策略目光遠大


新加坡視野恢弘,看到的不是短期而是長期利益,今年3月,新加坡政府預期今年經濟出現飛躍,估計要10萬外來勞工補充人力缺口。若換轉是其他國家地區,面對這種繁榮必會沾沾自喜,可是財長尚達曼卻在國會辯論預算案時潑下冷水,指出新加坡必須提升生產技能,減少對外來工人倚賴,提出改造經濟及全面提升生產力。新加坡官方甚至說,為了提高生產力,經濟成長放緩也在所不惜。


新加坡經濟由1960年代的轉口加工,逐步爬升至今成為一個較全面的經濟體系的關鍵,是不斷升級和轉型,從而令到國民收入增長。尚達曼提出的政策目標便與此有關﹕10年內通過提高生產力和改造經濟,把新加坡人民的收入提高三分之一,使工人的實際工資中位數,由2400坡元增至3100坡元。新加坡立國伊始,即以提升經濟實力為目標,前副總理吳慶瑞對此貢獻極大,建國後,他游說跨國企業前來設廠,解決就業;60年代,他看到金融產業是另一出路,於是發出牌照給外國銀行在當地經營,至今留下具有相當競爭力的第三產業。吳慶瑞1979年訪華,鄧小平希望他退休後擔任中國國務院經濟顧問;1985年至1990年,他果然來到中國擔任沿海開發區經濟顧問兼旅遊業顧問。


吳慶瑞有新加坡經濟之父美譽,今年5月逝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葬上致辭,承認沒有吳慶瑞,新加坡不會有今天的發展。吳慶瑞的新加坡經濟模式取得成功,作為她競爭對手的香港,不一定能如法炮製,因為吳慶瑞的經濟理念,介乎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之間,不以某一信念為偏執。新加坡的主權基金便是一例,投資範圍廣泛,不單追求投資回報率,更重為新加坡企業帶來商機。這和香港外匯基金的投資策略大異其趣,但亦折射出香港的穩當保守,以及星洲大膽而具風險的差別。


不干預政策已過時


港應考慮改弦易轍


金融海嘯之後,徹底不干預政策受到挑戰,美國也無法逃出這一宿命。香港如果仍是斤斤計較於不干預主義的舊法,能否適應新時代新環境,使人存疑。新加坡長年被批評政治保守、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以國家資源來吸引選民,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過,新加坡的經濟策略卻並非保守踟躕,而是靈活變通,多點出擊,不囿於意識形態,不拘泥於祖宗家法,這才是在千變萬化的弱肉強食世界生存之道。毋庸諱言,新加坡的做法有一定風險,但吃飯也有骾住的可能,然而總不能就因噎廢食吧?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