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當一切不按過去牌理出牌時

明報
A34 | MP+觀點 | 公共政策評析 | By 張炳良 2010-06-30


當一切不按過去牌理出牌時


今次2012 年政改出現突破,大多數評論聚焦於中央政府與泛民溫和派(特別是民主黨與普選聯)之間的互動(或曰「談判」),以及泛民內部的爭議和分裂,而對整個大局的變化,仍欠缺深入的分析。

大局是怎樣的呢?假如各方對2012 年政改,仍舊採取2005 年時的態度與本能應對策略,及自97 回歸的後過渡期以來的思維範式,則可以肯定最終只會各自表述、互推責任,以原地踏步收場,而這也是2012年政改「政府原方案」出台前各方的悲觀估計。可是,政治從來不是「死」的,而是充滿博弈下的互動、角力、與對形勢和彼此實力的評估。

政改爭議跟以往並不一樣

今次政改爭議一開局便跟以往並不一樣。泛民內部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有稱之為路線之爭)——即「公投抗爭」與「溝通談判」;但兩者一致的,是都不願再循過去長期的擺立場、搞集會、大遊行等傳統動作回應。社民連(及其後公民黨)推動「5 區請辭、變相公投」,可說是泛民內第一個突破, 「變相公投」由早期予人「講出來算算」、經過公共討論發酵及部分民間團體動員,而竟然成為一個「可能」的政治運動,不能不承認背後推手們的抗爭創意。

儘管「變相公投」投票率不高,但它的確有效動員了50 萬泛民核心支持者出來投票,導致泛民內部政治板塊的大移動。此乃政改方案推出前所未能預見的,而「公投派」的舉動,也好讓他們不用進行什麼談判妥協,找到不用處理2012 年政改實質問題(亦即在2007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框架下2012 年政改必為不完全民主的妥協產物的現實)的道德制空點。

同樣事前未有完全預見的,是溫和民主派的溝通談判之路竟然真的走了出來。相信在最早階段,他們當中可能仍作合乎過去政改博弈規律的估計,就是不拒絕談判及議價,但是提出一個中央按以往底線不易(不會)接納的反方案;這樣,若有突破則證明談判之路可走,不行,也可向社會上(包括泛民以外的中間民眾)交代。可惜,溫和派不夠重視政治論述之戰,因此在公共討論層面輸給公投派。

為何中央要去「保」功能組別?

雖然泛民兩翼路線不同,但都在政改爭議過程中重新把全社會焦點放到功能組別存廢的議題上。社會上對功能組別的批判,已超越了泛民圈子的範疇,成為往後政改談判的主題,這可能是中央政府始料不及的。現在,問題已放進議程首位,進一步則海闊天空。

為何中央要去「保」功能組別?坊間(特別是泛民)簡單的說法,是要保特權,這只屬傳統的猜想。若從當年港英政府引進工商專業功能議席,及中央政府接過來,引入《基本法》政制模式內,主要是怕全面普選會做成免費午餐福利派抬頭,並衝擊行政主導。但是,一旦香港政治生態轉變,當功能議席不一定是維持行政主導的必要、唯一、或仍行之有效的條件時,為何中央不會考慮乾脆取消功能組別呢?亦即是說,當功能組別失去其「政治功能」、或造成嚴重政治分化(即「負功能」)時,它就失去保留的價值。

這就帶到今次政改突破的最關鍵變數——即中央政府的態度問題。不少人仍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對中共及中央思維的傳統解讀去推斷中央的應對策略,因此,才會不斷評估中央固守以往底線,不肯改變以壓制普選的方法維持對香港的政治操控(即「假承諾」、「假普選」論);於是,一旦中央「讓步」,接受溫和民主派的改良方案,則陰謀論紛紛出台(什麼解救曾特首班子、收編收買民主黨、民主黨「與虎謀皮」……),以堅持中央根本未變。

中央對港政策不斷在變

但是,為何中央(中共對港政策)不可以變呢?若以泛民以至社會上(包括建制派)的傳統智慧去看事物,中央不可能放開政制,所以泛民那邊只會不斷質疑2017/20 年雙普選的承諾是空的、假的,而不少建制派中人也會揣摸中央意圖以設法維持功能組別。

我的個人愚見認為,自2003 年「七一」以來,中央對港政策不斷在變,當中trial and error,仍在尋找變律的路徑上。以博弈言,中央是大莊家,它不變,香港的政治只會「一池死水」,受困於自90 年代以來的範式束縛。但是,一旦中央(莊家)在變,特區管治班子的政改思維在變,而博弈各方也在變時,則政改的牌局將成為不可測,不再是什麼「統戰」、「間術」之說可以完全解釋。在當前中央在變及本地政治板塊大移動的格局下,香港本來崎嶇的民主路卻多了空間,儘管前景仍受制於不少因素。

現在的問題反是:當一切不再按照過去牌理出牌時,香港各方(包括泛民各派、建制派、工商界、AO 派)都準備好迎接變局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