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港鐵錢果豐支持復建居屋 邱誠武稱七成置業目標毋須保留

明報
A08 | 港聞 2010-05-20


港鐵錢果豐支持復建居屋 邱誠武稱七成置業目標毋須保留


【明報專訊】繼新世界董事總經理鄭家純較早前表態支持復建居屋後,發展多項鐵路上蓋物業的港鐵,其主席錢果豐昨日亦表示支持復建居屋,表示政府有責任讓年輕人有安居樂業的憧憬。

署理運輸及房屋局長邱誠武昨強調,2002 年政府調整長遠房屋策略後,七成置業的目標已毋須再保留,又指任何評估買樓需求的數據都不準確。

局方指評估買樓需求數據不準確

民主黨李永達昨日在立法會質詢政府是否已沒有長遠房屋策略,邱誠武回應表示,2002 年政府已調整了房屋政策,現時政府的房屋政策主要是三大方面,一是資助房屋政策,重向沒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人士提供公屋;二是政府主要角色集中在土地供應;三是維持公平和穩定的環境,根據市場需求供應土地。

邱誠武說: 「政府之前制訂的長遠置業指標,即整體的70%自置居所比率,已毋須再保留。市民置業與否,應以個人意願和負擔能力為依歸。」他強調,政府不是不重視市民的置業需要,政府的角色是針對供應,讓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地發展。

強調政府角色針對土地供應

對於議員質詢政府有否評估市民房屋需求,邱誠武說:「我們徵詢了政府經濟顧問的意見,過往的經驗亦告訴我們,以任何推算模式所估計出來的硬數據,都不能準確地量化需求,尤其私人市場的房屋需求,是受眾多因素影響。」

李永達又指出,八成市民支持復建居屋,質疑政府因為發展商反對而拒絕復建。邱誠武卻認為,市民對政府資助置業的問題上意見相當分歧,所以要在這5 個月重新討論,凝聚共識。他又說: 「居屋是以實物形式資助市民置業方式之一,所以要徵詢市民意見,作出研究,看是否會對私人物業供應產生障礙。」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同政府難準確評估市民買樓的需求,但認為從規劃角度看政府亦應作一些評估,因為單從當時情調節供應的話,只會造成樓市出現大上大落的波動。

另外,錢果豐在一公開場合上表明支持復建居屋,認為政府要防止樓市泡沫出現,亦有責任讓年輕人有安居樂業的憧憬。

---------------------------------------

明報
A08 | 港聞 | 特稿 2010-05-20


市民答特首疑惑:置業只為安居


讀書、結婚、買樓、生BB、退休……買樓就如人生必經階段,電影《歲月神偷》中任達華說過:「做人最緊要有個頂。」要擁有屬於自己的安樂窩,除了「曬冷」把積蓄付首期,還要揹上約20 年的供樓重擔,這20 年內,要不斷和自己說:不要輕易轉工,不要任性地隨意遠遊,不要想重返校園,若不幸遇上經濟逆境,還要祈求飯碗保得住。

特首早前大談港人置業「奇特」現象,如樓市低位時不入市,他自言當年自己先租屋住,40 歲才當業主,不明年輕人急什麼。對於特首的種種疑團,本報找來3 個家庭逐一回應拆解,他們不是要買市區豪宅,只想有一個家,一個老來可依的地方;他們並不「奇特」,只想訴說一般平民百姓的夢。

樓市低位不買樓? 「非人人能付首期」

2003 年SARS,對當年剛畢業的李詠芝來說,有危也有機。在大學讀測量學的她,碰上不主張加速基建的經濟氣候,即使是按年續約的政府合約職位也得接受。當年月薪只有9000 元的她,鼓起勇氣當業主, 「因為我中四已有儲蓄的習慣,到大學畢業,已儲到約10 萬元,加上比我大9 年的男朋友也有10 多萬元,決定膽粗粗,趁樓價低買樓」。

回想23 歲便當業主的那天,因為樓市淡靜,地產代理熱情款待,但男朋友簽名買下約100 萬元的大埔500 呎單位時,手也震了, 「因為真的怕供不起,我當時加上教游水的兼職,也只有1.2 萬元,他只多我一兩千元」。結果數個月後,既要供樓,又要儲錢結婚,二人終於捱不住,只好把單位出租。

直至去年,單位升值至130 多萬元,扣除按揭利息等開支,二人興奮地套現80 萬元,成功「樓換樓」,在太和以約190 萬元,買了一個較大的560多呎單位。

趁低吸納靠勇氣眼光

去年二人已結為夫婦,回想當年「趁低吸納」全靠勇氣和眼光,她直言自己屬少數, 「不是人人這樣幸運,可在樓價低時,剛好有一筆首期,剛好有一份穩定工作,又剛好計劃結婚」。

畢竟,自住業主和投資者對樓宇看法總有不同, 「我倆也想過租樓,但你想想,如果一直租下去,到你老了,無經濟收入時,哪裏有錢付租?供樓很幸苦,亦要捱,但始終老來有個地方依靠」,李詠芝說。

畢業後就想買樓? 「退休後難供樓」

2000 元留作公開大學的學費,2000 元是家用,3000 元用來「儲首期」,剩下3000 元便是每個月的開支……兩年多前開始擔任區議員助理的鄭先生,每逢月底便要好好分配1 萬元的月薪,一心想30 歲做業主的他笑言,本身享受娛樂不多,以往只愛每周看電影,但為了與女朋友Opal 圓置業夢,已很久沒進戲院了,努力儲蓄兩年後,血汗錢終於滾存至近20 萬元,但眼看樓價攀升,二人慨嘆要圓夢還要捱多數年。

「我住在沙田,很想與家人住得近一點,但沙田的樓價瘋狂地升,要一個細單位約200 萬元,即使可按八成半也要付30 萬元首期,還有結婚的錢呢?」Opal 直言,若先租樓,根本難以同時儲蓄支付首期,但現在鼓起勇氣買樓,是否真的有能力供樓? 「屆時可能才是噩夢的開始,可能會晚晚睡不,怕若被人解僱怎麼辦,更遑論生BB。難道要等樓市跌才可生BB?」。

「35 歲買樓也要供到55 歲」

二人今年29 歲,眼看「30 歲買樓」的願望快落空,只能延遲置業計劃至35 歲, 「但這是最後的線,因為若要供20 年的話,也要供到55 歲,屆時還有沒有人肯請我?沒有的話怎麼辦?」。

今年逾50 歲的黃嘉榮回想1980 年代首次買了沙田第一城的單位,雖然有媽媽支付首期,但月供1800 元對當時月薪只有1500 元的他來說,實在是極沉重負擔。

他1970 年代末加入教師行列,每天放學後去幫人補習,晚上或周末再於民政事務處做兼職,每月多900 元收入。他說,當年「人人為層樓」每天埋頭苦幹,幸好當時正值經濟起飛,人工每年平均加8%至9%, 「當年我一人做3 份工,但現在的年輕人,一份工都做到10 點,如何另找兼職?」

為何不租樓? 「租貴難儲錢買樓」

「有能力的話,做人一定要有層樓」,陳媽媽(化名)自子女大學畢業後,不時提醒他們這句「真言」, 「租樓始終是人家的地方,若兩年加一次租,怎麼辦?供樓是很辛苦,但始終供完便是自己的」。

於是,去年她為當時29 歲的兒子「睇樓」,至今年初,兒子以約150 萬元買得第一個單位,雖然還未結婚,但他堅定地說:「我信任達華說的話:『做人要有個頂』,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較他小一年的妹妹卻未實現置業夢,計劃明年結婚的她3 年多前已留意約100 萬元的「上車盤」,決心儲10 萬元作首期,到今天,薪金由當時1.2 萬元增至1.55 萬元,但樓價已攀升至近200萬元, 「儲到的錢根本追不到樓市升幅」。

為何不考慮租樓?她笑說身邊不少朋友租約期滿不是被加租,便是遇上逼遷, 「我想有一個穩定的居所,不想經常要搬」,她又留意附近租盤,發現租樓每月也要用上六七千元, 「扣除家用、還大學借貸, 若還要租樓, 怎能儲錢買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