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改革精神科服務 不能再拖

明報
A29 | MP+觀點 | By 黃以謙 2010-05-12


改革精神科服務 不能再拖


有精神病紀錄男子,涉嫌在葵盛東持刀襲擊5 人,造成多人死傷,事後食衛局和醫管局高層卻十分低調。事件和精神科服務不足很有關連,弄死了多條人命,這些高官應該是責無旁貸的。以往多次精神病患者出事後,高高在上的醫管局官僚只能提出一些紙上談兵的方案,成效也有目共睹。其實,要解決問題實在說難不難,只要能針對(一)精神科專科門診每次病人覆診時間太短;(二)社區精神科服務配套不足;和(三)服務提供者跟地區脫節這幾點問題,我相信便一定能夠立竿見影。

多年來,醫管局精神科門診的服務模式都沒有改善過。每位醫生每天看數十病人,而且愈是資歷淺便工作量愈多,令每位病人只能有5 至10 分鐘的覆診時間,而且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電腦輸入、印藥紙和填表格上。試問,要求一個沒有經驗的受訓醫生,在這短暫覆診時間內準確知道病人的心理精神狀態,根本是不實際的。面對愈來愈多的病人,情只會變得更加嚴重。奈何醫管局不曾嘗試過減低每個醫生診症的人數。其實,假如他們肯安排多些年輕醫生到精神科受訓,或者肯投放資源聘請多些醫生坐鎮門診,應該會是正面的第一步。長遠看,醫管局要研究資助低風險的病人(多患上輕度抑鬱、失眠或焦慮,約佔三成)去私營醫療求醫,好讓門診醫生能集中照顧較嚴重的患者。

身邊有人病發 能隨時求助有門

協助精神病患者離開醫院,好讓他們過正常的生活,本應是絕對正確的。但是,醫管局在減少了精神科住院病後,卻沒有投放資源為社區上的病人提供完善的照顧,最好亦只能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僅有部分病人能享受高水平的服務。社區上還有不少病人要服用舊藥,沒有任何復康訓練,沒有社康護士跟進,而社工也不知他們存在。結果是,街坊經常也投訴,社區有病人復發了卻沒有人理會。

我們需要的是一套能有效發揮作用的社區精神科服務。當街坊發覺身邊有人病發,便能夠隨時求助有門,快速地獲得轉介到專科。而高風險的病人,在社區生活時能得到完善的跟進,醫護能察覺到他們病情有變而主動提供協助。可是,根據英國、意大利或澳洲新西蘭的經驗,社區精神科服務是昂貴的。醫管局在沒有投放足夠資源下,便在全球居住人口密度最高的香港推行如此的制度,難怪會出亂子了。

要避免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復發引致慘劇,街坊的合作是重要的。我們要令街坊接受患者在鄰舍生活,而當他們病情復發時,街坊也要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協助他們去求醫。葵盛東事件發生後,大家對精神病患者自然會多了抗拒,日後要推展工作會更加舉步維艱了。因此,醫管局應該推出一系列措施,提高大家對精神科服務的信心。

公立醫院的社區精神科團隊,要主動接觸互委會和區議員等,教育公眾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是極為罕見的,實在毋須有所畏懼。同時,也要讓市民知道他們對有問題個案是願意提供支援的。政府更要加強私家醫生和公營精神科的互動,從而改善新症排期一年的現象,讓有社區需要求助的都不會望而卻步。奈何,醫管局非但沒有加強精神科服務,還把現有的服務合併。油麻地精神科門診和南葵涌精神科門診合併為一後,卻在兩年內出現深水隨街斬人和葵盛東兩單血案。似乎,醫管局官僚有責任出來解畫。

醫管局近20 年來都沒有為精神科服務做過任何檢討和改革。醫療改革的次序,也是先談妥融資,再談「重症、貴症」,最後才談精神科。現在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命案,負責官員就算不出來問責辭職,也不能再不了了之。今次如果還沒有交代如何改革精神科服務,我相信民怨是不會停止的。

作者是精神科專科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