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民主是一種修養 ——在資訊比知識快、情緒比情商快的時代之生存秘學

明報
P02 | 什人訪問什人 | 周日話題 | By 塵翎 2010-05-23

民主是一種修養 ——在資訊比知識快、情緒比情商快的時代之生存秘學


村上春樹《1Q84》裏,我最記得這一句, 「不要被外表騙了:這是個馬戲團一樣的世界,一切都是假裝的。不過如果你相信我,一切都可以變成真的。」

凡事不要只看表面。從奧威爾到村上春樹,這是共通的真理。五月十六日之後,有些人得意了,有些人憂鬱了。寫過一首溫柔而暴烈的歌叫曾蔭權不如去死的小飛機場主腦阿P,

剛寫了一首他自言是「傷心的歌」,跟香港說再見。他比喻那是「黑色星期天」。五十七萬的投票數字,據說是偏低的。不過,在討論有沒有普選、何時有普選、民主追求等等議題前,

我想說,大家還是先看看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是什麼一回事吧。在這情景底下, 「民主」是什麼? 文塵翎

先分享個人一件小事。去年九月底,有一位香港女子因不忿購物物價差異而把她跟店員對話的短片放上YouTube,她利用這途徑作為個人申訴機制,短片內可見她咄咄逼人質問男店員,而男人則顯得處處忍讓。這女子的行為引來網民大舉討伐,短短幾天她已「被起底」,據稱名叫「趙燕萍」,她的住址、生活照,甚至校園照都經「強大人肉搜索」發布廣傳網上,有人大罵她港女云云。當然,那位「被短片示眾」的男店員之遭遇值得同情。從表面看,網民是正義化身,及時指出趙女的「不道德」申訴行為。但另一方面,她因此招來「人肉搜查式私隱大披露」、大規模謾罵與上綱上線的港女指控,她受到的心靈傷害不下於男店員。

公眾的理性思考能力

這YouTube 短片歷時不過數分鐘。我看後,希望把事件焦點帶至消費者的申訴機制上,於是在他報專欄寫了一篇〈港女地獄年代〉,在六百字篇幅內表達了對「網民把趙女等同於港女」的憂慮。原本期望讀者狠批趙女拍片操守有問題之時,也可保持理智,合理判斷。逛過菜市場都曉得,任何師奶在討價還價時嘴臉都差不多,就算再不值趙女的行為,又怎能憑這幾分鐘片段,肆意侵犯人家私隱,隨意污名「港女」並且問候人家娘親。你有多認識一個人呢?五分鐘就可了解人的一生?你是她男友嗎?家人嗎?朋友嗎?

可能我寫得還不夠簡易明白,可能我低估了公眾的理性思考能力,文章刊出後,我的個人博客被不禮貌的留言擠爆了,有讀者寫電郵到報館要求我道歉,有人在網上寫文章說「塵翎是非不分」,有人在高登討論區說要對我「人肉大搜查」等等。我最初有點震驚,後來就不理會了,也沒有再加解釋,更遑論道歉,既然提出另類觀點不被接受也無必要繼續糾纏。

既然大家還是對「港女」、「欺凌」男店員比較在乎,對香港的消費申訴機制問題不感興趣,我在文裏提出「買水果給呃秤」也活該給人罵我笨,我還需要再說什麼呢?我把網誌的惡意留言刪掉,繼續生活。

但此事使我思考, 在這網絡發達的時代,YouTube、Iphone、Facebook、微博等傳播資訊功能比我們想像中要快,許多人在使用這些新時代平台時,並不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公開的新媒體」。任何人都可以是即時記者、達人、素人攝影師、歷史見證者、判官、公民、暴民……

難以掌控與預測的年代

在網上一分鐘隨時可能等於世上顛覆巨變的一刻,人們並不意識到個人媒體的威力。用得恰當與否、善與惡是銅幣之兩面。這是資訊比知識快,甚至資訊取代知識的年代,這是情緒比情商(EQ)來得急劇的年代,一按鈕,一上載(Upload),網上留印就是一輩子, 「塵翎是非不分」「趙XX 是港女」的信息持久度與效力隨時可能像「六四沒有死一個人」「六四沒有發生」這些信息,循環不斷慢慢就變成定案了。

這是說什麼?這是一個更難以掌控與預測的年代,這是一個更需要謹慎與沉思考的年代,如果你追求的是更長遠更穩健的公義、人權、平等與自由。

5.16 的意義,是叫我們把香港的現狀看得更清楚。

不談前景,只是把現來個誠實的檢視。

首先,我看到泛民政黨的不濟。追求普選是對的,但「五區總辭」這招數,總辭之後又是原班人馬上陣,不算是高明的策略,引來批評是必然的,再怎麼解釋都是牽強。坦白說,民主派在過去十多年來的表現,尤其在地區基層發展、新人接班方面,令人失望。在關鍵時刻仍只會推明星效應,亦對時代轉變欠缺掌握。這方面,司徒華算是看得比較通透。民主派往後應該好好檢討行動策略,先謀而後動。

但不辭都辭了,熱愛民主的香港人到最後也出來投票,除了支持候選人以外,更多是對選舉制度的支持。意思是,他們這一票是投給「民主制度」,這當中又以八十後年輕人最積極,在網上發動強大宣傳攻勢,這是最令人欣慰的一點。至於香港政府高官,帶頭不投票,明顯是向阿爺表明心的自保,但大大輸了民心,也壞了香港的民主土壤,是最該遭譴責的。

人民有權換掉領導人

回到最基本的問題,民主是什麼?大學時選修政治學,第一課,外籍教授就問這個問題,最顯淺卻最核心的答案是:人民有權換掉領導人。

這是民主的功能,或好處。但「民主」跟「民生」是不同的概念。即是說,有了民主,不代表社會必然會變富裕,不代表有了平等,社會不再貧富懸殊,人人安居樂業,不, 「民主」只是保障人民可以換掉他們不滿意的領導人。民主透過制度來確立施行程序,還有法治來護航,同時有傳媒等公權監督。

可是「民主」的成熟度,其實是看人民的成熟度、素質。中國人權紀錄片導演艾曉明拍過一部紀錄片,講述二○○五年廣州番禺太石村罷免村代表事件。片內採訪了不同年齡的村民,可見就算沒有受過正統教育的,都可講出「民主」這樣的字眼,都知道他們感到權利被侵犯時、慾求不滿時是會自發提出要求罷免領導的口號。「民主」不是空降的理念,而是最基本的人權吶喊。但村民還不懂得如何去落實與追求「民主的落實」,於是有維權律師的介入、受過較多教育的村民組織帶領等等。這是從下而上的抗爭雛型。

二○○八年秋天,在紐約,見證了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當選的歷史時刻。在紐約街頭四處遊走、在飯局之間討論政治的經驗,讓我深切體會美國百年的民主之路不是說笑的。你根本不必在Facebook、微博或其他途徑「叫人去投票」。美國人都知道自己手上一票的價值,他們只在煩惱要不要投票給奧巴馬或別人,更不用擔心出來投票或不出來投票就表示國家完蛋了,他們的孩子要被獨裁者統治了。成熟是,你不用擔心向公眾表露你與別不同的觀點(是不同的觀點而不是歪曲事實)而被謾罵「是非不分」。「民主制度」要表決的不是「對與不對」「是與非」,而是「哪個比較好、比較恰當」。民主不是一夜達成的,也不是五分鐘就可論斷、宣傳、推廣到的。民主也不關乎悲觀、樂觀、黑夜還是光明。

在我看來,普選是要爭取的方向,這是人基本權利之尊重。但「民主」在香港還要內化成一種修養,不是臨時拉票、街頭遊擊、像政治籌碼多過理念價值。背後需要個人更成熟的心智、理性思維,還有更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對時代脈膊的掌握。有了這些,民主制度指日可待。紙短情長,暫時筆談至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