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關於香港書獎,我想說的是......

明報
D08 | 副刊世紀 | By 健吾 2010-05-14


關於香港書獎,我想說的是......


如果香港書獎的意義是為「香港設立一張書單」,我希望香港書獎知道以下的事。書獎,文學獎的目的,首要做的,是分類。不是霍金、戈爾、西西、葉輝、陳雲全炒作一碟,你叫我等讀者如何選?你問我,炒麵、壽司、青木瓜沙律和比薩,哪樣好吃?這是一條沒有答案的問題。文.健吾寫作人,至今著書七本,翻譯兩本。近作有《識字頭上》(知出版)、《色相大和》(精英文化動力)、《泡泡日韓》(CUP 出版)。

不如先看日本的三個不同的書獎的結構,再反觀香港書獎。

日本的文學界,有兩個重要的大獎——直木和芥川。直木獎,全名直木三十五獎,由文藝雜誌《文藝春秋》的創辦人菊池寬為紀念友人直木三十五,於1935 年(昭和10 年)和芥川獎同時設立的文學獎項。每年頒發兩次,得獎對象,以「大眾作品的中堅作家」為主。

芥川獎,正式名字是「芥川龍之介獎」,是紀念日本大正時代的文豪芥川龍之介所設立的文學獎,同樣是《文藝春秋》頒發給「純文學新人作家」的一個獎項。授獎作品由評審委員會商議決定,得獎作品會刊載於《文藝春秋》。本來,直木獎是由文藝春秋的出版社辦理及營運,從第六回開始,改由菊池寬另外創立的財團法人日本文學振興會負責審查頒發。

一個書獎的潛台詞

直木和芥川,每年會舉行兩次。上半年度(12月1 日至5 月31 日公開發表的作品)是在7 月中旬進行選拔、8 月中旬頒獎,刊載於《文藝春秋》9月號。下半年度(6 月1 日至11 月30 日公開發表的作品)是在翌年1 月中旬進行選拔、同年2 月中旬頒獎,在《文藝春秋》3 月號刊載。兩獎的遴選,並不公開招募,而是根據「選拔委員的協議來決定候選及得獎人」。選拔委員會從報章雜誌,新人作家或無名作家所發表的純文學短篇作品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作品予以獎勵,得獎者頒贈一百萬日圓的獎金和懷表一隻。

直木獎和芥川獎一樣,都在東京著名的料亭「新喜樂」中舉辦。直木獎審查會在該店二樓,芥川獎審查會則在該店一樓舉辦。現時,直木獎的評審委員為淺田次郎、阿刀田高、五木寬之、井上廈、北方謙三、林真理子、平岩弓枝、宮城谷昌光、渡邊淳一、宮部美幸十位。芥川獎的現今的評審委員為池澤夏樹、石原慎太郎、小川洋子、川上弘美、黑井千次、高樹信子、宮本輝、村上龍、山田詠美九位。

這是完全的「專業推介」,是一個有心推動日本文化走向流行化的文藝雜誌主辦的獎項。另一邊,日本於2004 年設立了「日本本屋大賞」。本屋,是書店。顧名思義,即是「日本全國書店店員所票選的『最想賣的文學書』」。獲獎作品的作者會頒發水晶獎盃,並附贈十萬日圓的圖書卡。

這反映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究竟書店想賣什麼類型的「文學書」?要賣什麼「文學書」,才會令他們的「書店」有格調?從文學性強的作品到有娛樂性的作品都有獲獎提名。至今,得到書店大獎的文學作品,很快就會得到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跨媒體製作的機會。

歷年得大賞的作品有《博士熱愛的算式》(小川洋子)、《夜間遠足》(恩田陸)、《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Lily Franky)、《轉瞬成風》(佐藤多佳子)、《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伊幸太郎)、《告白》(湊佳苗)等等。

2010 年的本屋大賞,是由1977 年2 月14 日出生的七十後作家方丁(Ubukata Tou)的《天地明察》(角川書店,2009 年12 月出版)獲得。這位寫輕小說(light novel)出身的作家,在《天地明察》中描述的是江戶第四代將軍家綱在位期間,主角被賦予一項「劃時代的計劃」,要製作屬於「日本自己的太陰曆」。這是沖方丁所「創造」出來,以描述新潮流歷史浪漫小說。順帶一提,「書店大獎」的第十位, 才是村上春樹的《1Q84》。即是中國語讀者人人都以為自己應該讀過的《1Q84》,其實在日本的書店店員之間,不算是一門「他們最想賣的書」。

市場,與文化大佬

任何選舉,都有操縱的成份,根本不會有絕對的公平。

直木芥川,就是文化界大佬的一個遊戲,看什麼人會選定什麼書。正如《1Q84》的小松編輯對天吾說的話一樣: 「文學獎的老師們,都是非常忙碌的人,你給他們看文學獎的候選作品,要他們看完整本書,他們會看嗎?」直木芥川,當然也不是有絕對的「認受性」。如上一次,香港書展也有被邀的作家楊逸,以日語寫成的《浸著時光的早晨》(原題: 「時滲朝」),成為首位獲得芥川獎的中國籍人士,也是首位不以日語為母語而獲得日本文學獎的作家。這本有說是影射六月那件事的小說,描述「中國青年的愛國運動和挫折、批判『中國的拜金主義』、警告中國發展的責任歸全中國人民.以一人決中國之興廢」。也有日本的文化評論人說,選這本書,不一定是因為書中的故事寫得特別好,只是因為北京奧運,炒起了中國熱,令評審委員對這本書的主題和作者背景引起興趣。

要不就把話說得白一點。日本的市場搞頒獎禮,其實跟香港的音樂頒獎禮一樣:搞點事,好等平日已經夠繁忙的人留意一下「小說」這一塊的市場。於是,就請「賣書」的人作推介。三百多個書店店員,認為他們想賣什麼小說。這是活脫脫的市場操縱,也是一種專業推介。

香港書獎有什麼問題?

馬家輝博士在報章談及「香港書獎」時,有此愛之深責之切的評語: 「聞說當中還有一些評審並不認真去做,他們的態度是『我幫你打個勾』你就有賺了,於是只花了十分鐘,在表格上打個勾就交回書單。」馬批評這就是港台的一貫做法,完全沒有認真理解書獎的正確玩法, 「第一屆揀書完全不分類!我有作品入選,結果旁邊有霍金的書,戈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實在太抬舉了!佢仲用緊名人大佬的方法去做,這是用外行人領導內外人。」

用名人大佬,不是問題。但不要假惺惺。表面上,他們好像很公平公正公開,但看來大出版社,他們比較有市場行銷觸覺,就可以「知道如何提名」。香港書獎的「提名方法」,是有很趣的。小型出版社,如「上書局」的總陀主,《讀書好》總編輯鄺穎萱說: 「我實在不知道是出版社自己提名的,因此期望書獎能更增加透明度,也更加專業,因為很多小出版社都不知道這件事,都沒有去提名。」(2010 年4 月28 日,《蘋果日報》)

等待與操縱

而我知道這件事的人(是因為我有上過港台節目《思潮作動》,有聽過他們的宣傳聲帶),就知道原來「一般市民」雖然在港台的網頁可以提名,但是主辦單位就要求提名人把「版權頁」交給他們。請問,如果不是作者或是出版社的專業人員,身為一般讀者的你,知道版權頁是什麼嗎?

當提名的有心市民交了版權頁之後,主辦單位會「理應」會要求出版社提交五冊樣書,以供審閱。出版界的友人袁兆昌君就幫我上年書展推出、講及日本的男女文化的專書《色相大和》和《識字頭上》提名。及後,我和我的出版社一直在等,等的有關人員,看看香港書獎的人員是不是會受理「所有市民」的提名。但是,等呀等呀等,都說沒有收過香港書獎方面的要求說要樣書。請問,我這兩本由一般市民提名的書,香港書獎的主辦方面有沒有看過呢?我不是說我的書一定寫得比《1Q84》或《縫熊志》這些前輩寫的書好,我只想知道,究竟這個提名機制,是玩什麼花樣?設立那麼多關卡,是為了操縱什麼嗎?

有得到書獎的作者私底下跟我說: 「現在書已經沒有市場,文學書就更是市場毒藥中的毒藥,作品只要得到香港書獎,或是什麼中學生十本好書,那些從來都不看書的學校圖書館管理員就會大手入貨,自然會賣400 至800 本。你看看李智良的《房間》,根本是一本好書,但是就是在得獎後,他才賣,也不過是賣2000 本。那麼,你說是不是市場兵家必爭之地?」

香港書獎已經步入第三屆,究竟香港需要一個怎樣的書獎呢?為什麼已經辦到第三屆,仍有文化人、作者以至出版社對這個由香港電台、香港公共圖書館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活動,仍然無知?香港書獎出現的問題點,是什麼?

書獎成為了「市場行銷」的遊戲,我理解,正如每年一次的樂壇頒獎典禮的得獎人,都要為電台做免費演唱會以回報電台的「支持」一樣。活生生的商業遊戲,無可無不可。有這種生態,也不過是因為香港的市場如此。我有點氣,雖屬閒氣,但也在乎,只因為這遊戲,太假惺惺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