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克萊格為何大熱倒灶?

明報
A29 | MP+觀點 | 政情觀察 | By 蔡子強 2010-05-13


克萊格為何大熱倒灶?


昨天,隨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卡梅倫拜相,上周英國大選結果所帶來「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的迷霧終獲暫時掃開。

但很多人仍然心裏納悶,今次大選全英明明掀起了一陣「克萊格狂熱」(Cleggmania),4 月15 日首回合電視辯論之後,《泰晤士報》所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克萊格一鳴驚人,獲得61%的受訪者青睞,認為他表現較好,卡梅倫獲得22%,而白高敦則更僅得17%而已,大家紛紛驚嘆「a star is born」,英國變天只是一步之遙,但大選結果揭盅,自民黨竟然只拿得57 個議席,比起上屆還要丟失5 個,可謂極度反高潮收場。

最多人歸咎選舉制度本身

是什麼原因導致克萊格和他領導的自民黨「大熱倒灶」呢?

當然,最多人往往會歸咎於選舉制度本身。

英國《獨立報》5 月8 日的評論文章,大字標題刊出〈A result that confirms our electoral system isbroken〉, 猛烈批評「選舉制度的腐朽」(therottenness of our voting system):兩大黨贏得65%的選票,但卻奪走86%的議席;小黨卻成為了犧牲品,自民黨較上屆多贏得1%的選票,但卻反而丟失5 個議席。

正如筆者在拙作《香港選舉制度透視》一書中所指出: 「多數決制往往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便是它往往不能在議席的分配上面,準確反映出各政治力量在選舉中所獲得支持選票之比例。通常大政黨(即獲較多數選票政黨)所獲得的議席比例,往往會大於其所獲選票比例, 即所謂超額贏得議席(over-representation);而小政黨(即獲較少數選票政黨)所獲得的議席比例,則會反過來少於其所獲選票比例, 即所謂超額喪失議席(under-representation)。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便是因多數決制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選舉結果有壟斷及獨佔的性質,這種情在單議席選區制下尤其嚴重。」

「看看以下的例子:在某一個選區中,A 政黨候選人取得選區中34%選票;B 和C 政黨的候選人則分別各取得33%,但因採用單議席選區簡單多數決制,A政黨便獨佔該個議席,而B 和C 政黨所各自取得的33%選票,卻一點作用也起不到。如果類似的情在全國範圍內不斷重複發生,A 政黨所取得的議席比率便會遠遠高於其所得選票比率,亦即所謂超額贏得議席;相對來說,B 和C 政黨便會超額喪失議席。最為極端的例子,便是這樣的情在全國範圍內所有選區同一時間發生,結果A 政黨只是取得低於總票數一半的34%,但卻贏得100%的議席;相反,其他兩黨總共取得66%的選票,但卻半席也分不到。」

英國《衛報》5 月8 日的評論文章,〈The hopes ofdecades rest with Clegg. He must hold his nerve〉,則指出,選民為了避免在這樣的一個選舉制度中讓自己手中的一票白白浪費掉,於是行使了策略性投票。在最後關頭,離棄了克萊格。

這也是作為第三黨的自民黨,由始至終都堅決要求,英國進行選舉制度改革,引入比例代表制的原因,甚至成了與保守黨和工黨商討組織聯合政府時,重要的談判叫價。他們要一個得票率公平反映在議席分佈的選舉制度,杜絕策略性投票等行為。

除了單議席單票制的扭曲效果之外,有關克萊格的「大熱倒灶」,還有好些有趣的觀察。

隨「克萊格狂熱」,自民黨的民調支持度,一度衝上34%,到了投票日前夕,仍然保持在26%至29%不等(見附表),但最後投票結果,得票率卻是23%,較民調落後3%至6%,是民調並不準確?但有趣的是,這個現象卻並不存在於兩大黨之中(見附表)。

是什麼讓選民最後變卦了?

表態會支持的年輕人都留在家裏

英國《衛報》5 月7 日的評論文章, 〈Election2010: A cruel result for the Lib Dems〉,提出一個理由:事前聲言以及在民調中表態會支持自民黨的年輕人,結果都留在家裏,沒有走到票站投票。

這就是我常常說「GOTV」(Get-out-the-vote)的問題,不是每一個政黨,尤其是小黨,都有足夠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把潛在的支持者,轉化成為投票日真的在票站投下的選票,這需要洗樓、電話隊等催票手段和工程,這也是下周日(本月16 日)補選∕公投中,組織和動員能力同樣不高的公、社兩黨,急切要克服的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5 月8 日的評論文章, 〈LibDems agonise over fall in voter support〉,亦提出深刻的一點: 「這次大選的一大教訓,就是我們不能把『國會制』與『總統制』混為一談,無論電視辯論說得如何天花龍鳳,全國如何起哄,但始終,選民到了票站,投的是一個地方選區議席,而不是全國政治領袖。」換句話說,選民到了票站,要考慮的是自民黨在該區派出之張三李四,而非他∕她所心儀的克萊格。

("One of the lessons of this is that you can't graft apresidential campaign on to a parliamentary system," saida party insider. "Whatever happened in debates, whateverthe national buzz, ultimately people vote in aconstituency.")

有關電視辯論的效果,早於4 月14 日,英國廣播公司的評論文章〈Poll watch: Impact of TV debates〉,已表示並不樂觀,更斷然指出一句: 「英式政治制度的基礎,是深刻建立於國會,而非總統上面。」(Britain's political system is profoundly based on aParliament, not a presidency)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蔡子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