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五一六之後

明報
B09 | MP+觀點 | By 關志健 2010-05-21


五一六之後


推動今次公投運動的基本條件,是市民大眾能把補選與公投兩者聯繫起來。要改變選民習慣,提倡「投議題,不是投人」,說易行難。不少選民也抱怨,「想投票,但揀唔落手」。其實,建制派只要找幾位有分量的候選人,在政綱及競選辯論中大談民生議題,或已令公投效果模糊化。建制派卻大力打壓他們口中常言的「所謂公投」。政府也在宣傳品上刻意刪除「請踴躍投票」的字句,連特首也不投票,產生「此地無銀」的效果,反而令大眾把補選與公投聯想起來。

調查顯示,有六成半投票的選民支持公投。九龍東選區在沒有競爭下,兩位立場一致的候選人也共取得近9 萬票,代表今次補選,為議題出來表態的投票意向仍然清楚可見。

那麼,在公投論述下,要曾特首投票,是強人所難。黃毓民將投票率低歸咎於特區政府,也與公投論述不符。誰也不會怪責特首不參加爭取普選大遊行吧?對港人而言,公投乃新事物。媒體多將是次選舉結果跟以往的選舉作比較,是不合情理的。首次操作公投,難免倒瀉籮蟹。建制派杯葛下,更令選舉氣氛大減。公投運動不隨當權者的議程而自訂議題。就是這種後現代的反叛心態,社會也需時間慢慢理解、接受。

以一人一票方式,讓公眾就某一議題去表達意見,能體現「港人治港」的精神。雖然建制派將會設法防止議員辭職再選,但先例一開,若果政府繼續漠視民意,類似的公投將會再現。歸根究柢,如果現有的諮詢方法有效,又何須勞師動眾把補選變身為公投?

泛民須團結贏取沉默大多數

今次以「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為公投議題,不單令50 多萬的選民有機會用手中一票去表達意見,也推動大眾認識到功能組別的禍害,使「張廿蚊」的嘴臉能深入民心。選舉後,特首邀請運動的總發言人余若薇在下個月17 日就政改方案作電視辯論,更是公投運動的意外收穫。因此,即使以「手段─目的(means-end)」的角度來評價今次公投,初步看來也有一些的成績。

但選舉結果似乎提醒我們:支持保留功能組別者佔極少數,而表態支持真普選的市民也佔少數,沉默不語的市民卻佔大多數。下個月的電視辯論,是難得的機會去接觸這群沉默的大多數。特首主動出擊,肯定有備而戰。余若薇只能背水一戰。若果在辯論後,民意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那又怎能不服輸?因此,泛民必須團結,並把握未來一個多月時間,去贏取沉默的大多數。

作者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