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這個底究竟是怎麼摸?

明報
A12 | 政情 | 筆陣 | By 盧子健 2010-05-12

這個底究竟是怎麼摸?


為什麼曾鈺成在接受李鵬飛訪問時提出「辭去立法會主席一職、就政改方案投票」這個說法?這可能會成為歷史懸案,但他此語一出,捅開了一個馬蜂窩,因而衍生的政治風波會如何轉變,仍是未知之數。

民主派議員咬這個問題不放,絕對正確,因為它不單是政治問題,也是重大的憲制原則性問題。如果讓有關人士在這件事上蒙混過關,一些長期運作的憲制原則就被打開一個缺口,後患無窮。

民主派議員指曾鈺成與他們會面時透露曾被特首游說,引來特首辦強烈否認。政治醜聞的影子出現後,有關人士正是想蒙混過關。曾鈺成否認講過曾被特首游說的說話,但又透露政府曾經向他「摸底」。

「摸底」不是游說或施壓

但事件的嚴重性沒有改變

「摸底」不是游說,更不是施壓。表面上事件是淡化了,其實事件性質的嚴重性沒有改變。我們就以「摸底」作為起點剖析這場政治風波吧。

首先,政府是否適宜就立法會主席的政治立場和動作進行「摸底」?

答案明顯不過,就是「不」適宜。立法會是制衡行政機關的機構,立法會主席的基本責任是公正地引導立法會執行這個權力。這並不表示立法會主席與政府不應有協調。他們要協調的是程序、時間表等,以便立法會與政府能夠有效地執行其工作。

所以,政府就政改問題去摸曾鈺成的底,這已是一個原則性錯誤。

第二,究竟政府想去摸什麼底呢?

曾鈺成「辭職投票」這個說法面世後,民主派最初集中批評在曾鈺成,後來又去估計是否政府已經「拉夠票」等等。

以後來曾鈺成與政府說法出現矛盾的情看來,曾鈺成其實可能是受害者。

如果曾鈺成辭職後投票支持政府政改方案,就有足夠票數通過方案,這個說法是欠缺邏輯。曾鈺成辭去立會主席一職,自然要重選新主席。民主派為求穩守否決權,當然不會去競逐主席一職。如果建制派中人接替立會主席一職,一票換一票,即使曾鈺成辭職投票,政府不會因此得益。

政府向曾鈺成「摸底」,只能有一個有意義的考慮,就是希望曾鈺成在立法會主席崗位上投票贊成政改方案。如果曾鈺成願意這樣做,政府只要從民主派陣營中爭取到3 票而不是4 票就能通過政改方案。這3 票是否存在我們不知道,但政府拉票難度明顯減少。

不過,這是明顯企圖破壞立法會主席不投票的傳統。可能正因為曾鈺成本人不想親手破壞這個傳統,唯有公開表態倘若他投票、必先辭去立會主席一職。這其實是拒絕了政府「摸底」的要求。

曾鈺成與政府在這一點上有矛盾,才能合理解說後來的「羅生門」。民主派議員表示曾鈺成曾向他們透露受特首游說或者施壓,確實的字眼未必準確,但難以想像民主派可以及為何造這樣一個事實。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曾鈺成確有和政府官員討論有關就政改方案投票的問題,只不過現在他把這定性為「摸底」而已。但無論是摸底或是什麼,曾鈺成是不想以立法會主席身分投票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於是用公開表態來明志。

究竟上述分析是否正確,留待當事人解答,但由摸底而引伸出來的第三個重要問題是:是誰向曾鈺成摸底呢?

是特首曾蔭權本人嗎?他強烈否認並不表示他沒有做。他只是否認游說曾鈺成,並沒有說沒有摸底,否認可能只是文字上的技巧。

如果特首沒有親自向曾鈺成摸底,那麼這個人是誰呢?有資格向曾鈺成摸底的當然不會是低級官員,否則曾鈺成甚至不會承認有摸底這回事。

而曾鈺成認為這種接觸是摸底,也是暗示這個官員與他的接觸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政府行為。那麼,縱使特首沒有親自向曾鈺成摸底,他也可能是授權了官員做這件事。如果是的話,他本人有沒有直接接觸曾鈺成摸底不足以成為否認的理據。

要解開謎團,最好的做法是曾鈺成交代是哪個官員向他進行摸底,然後立法會傳召這位官員到立法會解畫,究竟他得到什麼人的授權去進行這項工作?

還有一個可以令人更為憂慮的情,就是向曾鈺成摸底的不是特區政府官員,而是中央政府官員、或者中央政府的使者。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政府與特首可以「理直氣壯」的否認曾經向曾鈺成摸底、游說或者施壓。而這種情之令人擔憂,就在於它可以不斷地發生而特區政府不用承擔責任。

「摸底」是企圖影響立會主席的政治活動公眾有權利搞清楚

但無論如何,曾鈺成已承認政府有就政改問題向他摸底。以他的政治歷練,無論是特首親自做、是政府官員做、還是有使者做,他把這個摸底的動力來源視為曾蔭權不會是無風起浪。他在傳媒節目中表態辭職才會投票以明志,在閉門會議內向民主派議員承認受到壓力,顯見這個「摸底」不是閒聊,是高層次企圖影響立法會主席行為的政治活動。究竟這個底是怎麼個摸法?公眾有權利搞清楚。

公共事務顧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