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六四離京百姓囑:將看到的告訴世界 老外見證不息民運精神

明報
A10 | 港聞 | By 盧曼思 2010-05-28


六四離京百姓囑:將看到的告訴世界 老外見證不息民運精神


六四21 周年

國際特赦組織昨日發表2009 年世界人權報告,在中國部分指出3 個關注重點:反政府網站被封、上訪者被拘押、維權律師被軟禁打壓。台上發表報告的金髮藍眼婦人貝凱玲(CatherineBaber),鏗鏘有力讀出令人心痛的指控。她此生都不會忘記,1989 年6 月5 日坐卡車離開黑色京城時,中國老百姓望她的一張張悲憤痛心、恐懼絕望的臉孔,千叮萬囑她這個老外: 「記住,將你看到的一切告訴全世界。」

21 年來,在香港出生的「鬼婆」貝凱玲就背負中國人民的這句寄語:調查中國、監察中國、告訴全世界。然後她發現,89 年老百姓啟動的力量,20 載依然循環不息、生生不滅,如肥沃的土壤開出一朵朵白花。明報記者盧曼思

95 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

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貝凱玲,95 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如今是亞太區副主任,出入中國是家常便飯。她調查內地人權問題,就如記者做偵查報道般, 「暗地接觸線人,再求證,但永遠不能取得官方回應」。組織經常被各國記者問到: 「有沒有數據,反映中國人權問題?」貝凱玲一律回答沒有, 「我們以往曾按報道,粗略估計過被判死刑人數,卻被官方引用,但實際肯定不止那個數目。我們不甘被利用,此後不發表數字。」

貝凱玲在內地跟記者一樣都會被人跟蹤。有次她踏入書店,一群黑衣男在後,幸好書店老闆娘為她這個熟客仔解圍。

「跟蹤我的人,目的就是要讓我知道有人跟。」2010 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她,和身處暗縫的異見人士一樣面對壓力,可每當舉頭望見萬里晴空,她便想起21 年前那個朝氣澎湃的5 月廣場,為她注入動力。

西環老街鹹魚香氣中長大

香港的殖民歷史是貝凱玲走入中國的搖籃。她1960 年代生於香港,英籍父母分別在小島當法官和醫生,在西環老街鹹魚香氣中長大,對中國文化迷。1980 年代於英倫修畢大學後,跑到上海復旦及北京語言大學進修中文,身在北京之時正值89年春夏之交,罷課啟動她和熱血學生一樣跑到天安門, 「我用外國人旁觀者心態看熱鬧,當作學中文,沒絕食、沒喊口號、沒哭」。工人學生大字報上的控訴變成她的中文教材,最記得老百姓不滿通脹,「買條魚要花兩星期人工」,還有爭民主自由、叫領導人下台,天安門變成她的中國國學教室。

難忘撤離時百姓哀求眼神

「六四當晚我在宿舍,開槍的消息在同學間廣傳,翌日外國人撤離,我在車廂看到京城百姓的哀求眼神,此生都不會忘記。」回到香港,每個人都衝到這個鬼妹來問: 「北京,點呀?」

「以前,我只想學好中文就做翻譯員,或到貿易公司打工。六四令我明白,外國人也可以為中國做點東西。」

「正如當年我的父母——外國人身分在香港,但都有使命、都為服務香港人。」

21 年前北京老百姓在坦克車前令人心寒的眼神,寒氣隨後變成貝凱玲的動力,堅持把中國真實的另一面告訴全世界。「今天的民間維權力量,和當年天安門廣場上學生的精神面貌, 一脈相承、薪火相傳。」即使中國的人權發展如履薄冰,但貝凱玲相信,八九民運精神永恒不滅,可由她這個老外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